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4孔子眼中的"孝"-方尔加-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时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夏,问什么叫孝,孔子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僎,曾以为孝乎”《论语》。什么意思?家里有事情了,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儿女抢先去干,不让父母干。好不容易有点酒,有点肉,有点好吃的,给父母吃,子女可以不吃。仅仅这些就是孝吗?孔子说,这些还是不是,那么什么是孝呢?还是我们说的内心真诚。孔子说了,有事情你自己去做,有酒食给父母吃,可是你的色难(面色很难看)。(孔子)说你虽然能够给父母做事情,给父母吃好的,但是你的脸色很难看,你这还是不孝。真正的孝是什么呢?脸色不能难看,是你真诚的真心的爱你父母。所以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孝不能光追求形式。孔子说最高道德仁就是这样,仁不能够停留在形式上。要内心真诚的爱别人,讲仁的时候,不能够光表面上互相赠送礼品、敲钟打鼓,互相说好听的话,互相敬酒。这是仁吗?这不一定是仁,还得看你的内心。如果你内心真诚的爱对方,那你才是真正的仁爱。那么孝就是这样。如果你内心真的对父母好,真正的关心父母,真正的尊敬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不要光讲究那些表面的形式。这里我们要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现实生活跟过去那种家族社会不一样。现在很多人远离自己的父母,到远方去工作,这是很普遍的。你不可能像古代那样,整天在父母周围伺候父母,直接去伺候父母,这是不可能了,也不必要。因为现在条件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父母有其他的保障,有其他的方式来得到合理的照顾。那么现在情况不同了。但是有一点还是和古代一样的。就是孔子说的内心真诚,你虽然离父母非常远。父母在大南方,你在大北方,甚至你可能在地球的另一边远隔千山万水,非常远。但是你完全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你对父母的那种真诚的爱、真诚的尊敬,而且现在条件也允许啊。现在很多人有钱了,你可以给父母买这买那,你可以回家的时候给父母买很多东西。但是父母并不一定真正的快乐。父母真正的快乐,父母真正希望的是你对他的情感,你的心想着他。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孝的情感呢?这种孝的情感是不是光通过课堂的老师去讲,人们就能够做到呢?这种情感就能够产生呢?不是,当然也需要别人讲,也需要别人去培养,这种孝的情感,这种道德的产生,他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在生活中形成的,在人们头脑中他是最不容易被抹掉的。他是人们最不容易放弃的。知识有时候通过知识的讲解,通过知识的讲解进入你头脑中的东西可以放弃,那个东西不可以放弃。他渗透到你的每一个细胞当中。跟你的生命力已经合一了。就这么形成的。孝这个道德的培养,应该说是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非常非常重要的。孔子儒家道德的培养,特别重视:道德完全出于自律、道德完全出于我们的内心、完全是我们内心真诚的信念。我信这个东西,不为什么,没有什么功利,没有什么好处,我就这样。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什么意思?古人(孔子)想像的那些圣人,他学习的是为了什么啊?为了完善自身。不为什么,没有什么功利。他不像现在的学者的学习老是给人家看的。老是想通过这种学习得到什么好处,让别人夸自己,他老有功利的心。古代的学者不一样,古之学者为己,他是为了完善自身,不为什么。孝也是这样。你为什么孝啊?不为什么,就这样。既然就这样,既然不为什么,所以我就这样,不会变化的。别人在这,我这么做。别人不在这,我也这么做。如果我孝是为了别人的话,那就坏了。那就别人在这儿,我孝。别人不在这,那我就不孝。别人在这,我这么做,别人不在这,我就不这么做,就会这样。那就不是自己的本性。不是自己真诚的情感。既然是我的本性,既然是我真诚的情感你在不在这,我都这样,我永远这样,这就是我的秉性。所以孔子说过这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父亲在,看你的志向,看你的想法,就知道你是什么人。父亲去世了,那就看你的行动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论语》。把父母那些好的东西,把长辈那些好的传统,你都继承下来。长期的把他坚持下去。那你就是孝。所以《孝经》里说孝是什么呢?“孝是善继承人之志也”善于继承人的志向,继承人的思想。“善述人之事也”。把前人的那些好的事情、好的做法也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说孝讲究的是一种真诚。 
 
  (只有发至内心的真诚才有发至内心的孝顺,那么孝顺应该怎样表现呢?孔子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是他的第一层社会关系。所以对父母要讲礼节。那么孝是通过什么样的礼节来表现的呢?而完全拘泥于礼节,符合孔子所说的孝吗?) 
 
  第二我们讲孝与礼。孝也是一种礼节。通过各种各样的礼节来表现出孝。而且他不是一般性的礼节,他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基础的礼节,最初的礼节。所以《左传》里说过这种话“孝者,礼之始也”。人这一生中要学很多礼,礼貌、君臣之礼、朋友之礼、同学之礼、邻居之礼,各种各样的礼。我还得对其他人得长辈讲礼,对其他人的晚辈讲礼。但是千礼万礼,礼之始,最初的礼你先对你的父母吧。父母对你来说是第一层社会关系是你第一要打交道的人。跟他们如何处,所以孝与礼非常重要。孔子特别重视每一个人在家对父母的这种礼节。有人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说“无违”。不要在礼节上违反父母。“侍父母几谏”《论语》侍奉父母要委婉地,父母可能有一些想法不一定对。父母可能有一些错误的想法,甚至愚蠢的想法。怎么办?几谏(婉转的语言来劝父母)。要劝说,但是不能粗暴。不能骂父母,不能粗暴。不能说,你怎么呆头呆脑的,老糊涂了你。可不能这样。婉转的劝说父母。“见志不从,又进不违”《论语》。父母还是不愿意,不听你的劝告,那怎么办呢?你起码面子上还要恭敬。不能强迫,不能对父母耍态度,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为父母奔波,再有呢,劝父母可能很费口舌,很费精力,但是你不能有任何怨恨。这是在礼节上要讲这个。孔子还讲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父母还在,你不要跑到很远的地方。你就是去远的地方,你得有一定的地方。有一定地方好告诉父母。让父母知道你在哪?别让父母内心着急。父母焦虑,那么父母的生活会受影响。关于这种礼,孔子还讲过“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父母年迈,身体可能一天不如一天了,各种各样的病也找来了,所以你对父母的身体要注意,就怕父母得病。得病你应该感到忧虑。孔子还讲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一惧”《论语》。父母的年龄你要知道的,心里要特别清楚。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一则以喜,你应该高兴。父母高寿,父母健在,父母这个岁数了。能活到这个岁数,好,为他高兴。另一方面,心里一则以惧,惧呢,忧虑,父母岁数这么大了,年迈了,身体要衰落了。一步步走向死亡,所以你心里还应该有忧虑,忧惧。有这么一种情感。这都是礼,必须得有这些礼。儒家由于特别强调这些礼,所以对中国(社会影响很大)。后来儒家上升为官方思想之后,中国封建制度对儒家的礼吸收了很多。由于儒家讲这个礼,他对中国人的生活,对中国的制度、政治制度还有其他一些制度有很大的影响。那么中国古代有关于孝的礼节,有很多讲究、有很多内容。比如有居常(就是说平常在家里怎么样恭敬父母,怎么样善待父母。第二、伺疾,疾病找上身来了,父母要得病,子女更要好好的伺候父母。第三点、丁忧,丁忧就是父母死了,给父母办丧事,这都是孝的礼节。孔子讲究孝的礼节;这些礼节并不是提倡做那些极端的行为,实际上后来孝成为封建礼教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封建统治者打压人性,打压人的本性维持自己统治的一种工具。使得一些孝子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其实这些做法,这些极端性的行为并不符合儒家原本提倡孝道的意思。并不是这个意思。儒家原本提倡孝道是说只要能够尽人之情,尽到人们对父母的情感就可以了。你比如说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还这么回答过“无违”。就是不要违反自己的礼节。什么叫不要违反礼节?什么叫礼节啊?孔子说“生,侍之以礼”。父母在,你对父母的侍奉要讲究礼,要侍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父母死了,你埋葬父母,办丧事,符合礼节就可以了。还有“祭之以礼”。以后还要祭祀死去的父母。祭之以礼就可以了。孔孟那时侯提倡孝并没有提出要做出一些极端性的行为。后来就发生了很多极端性的行为。有很多极端性的行为其实不符合礼节。像我们后来说的割股疗疾。有些行为相当极端,这在历史上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历史例子。比如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何澄粹,割股疗疾明确的记载可能从他那开始。何澄粹的母亲病了,他割自己的大腿肉(给母亲吃)。儒家对这些极端的行为赞成不赞成?孝是肯定要讲求的,但儒家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并不拘泥于某些具体的行为,说你一定要做出某些具体的行为,这才是孝吗?并不是这样,只要你能够尽到你的情感,尽孝就可以了。不非得规定你一定要做出某些极端行为。而且你做出这些极端性行为,儒家是非常反对的。荀子说过这样一些话“量食而食之”。就是根据你的口味,你能吃多少你吃多少。“量腰而带之”。就是你的衣带到底要多长,要根据你的腰的需要,别太长也别太短。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