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从大唐双龙传开始-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张晓手下的第一块地盘,张晓自然要好好盘点一下收货。

没想到的是,渑池县库房里面光溜溜的,简直可以饿死老鼠了。

张晓猛地拍一下脑袋,明白自己犯了一件傻事。

于是张晓又回到宇文成风的县令府上面,仔细搜查了一番。

张晓将宇文凤的府邸搜了一个底朝天,看看结果,张晓总算明白渑池县为什么如此轻易就能攻打下来了。

(这一章的攻城战写的似乎很儿戏,可是若是熟知历史的人知道,其实真实的历史比这还要儿戏。

另外感谢兄弟的再次打赏,若是还能有三位兄弟给我打赏一次,我就加更一章。无论打赏多少,只要数量足够就行)

第四十七章儿戏

占领渑池县之后,张晓就开始犒劳三军。

张晓犒劳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发钱。

凡是自己手下的士兵,都发五两银子的赏钱,若是什长,则是二十两,若是百夫长,则是一百两,刘禄是二百两,赵金通则是足足两千两白银。

不得不说,攻打渑池这一仗太容易了,简直是唾手可得,而收获竟然如此丰厚,顿时军心大振。

因此,对于张晓“不得**掳掠百姓,违令者斩。”的命令,没有一个人表示反对,都怪怪的住在建造的军营之中。

有了渑池这块初始的地盘,那么张晓要做的自然是招兵买马。

在“买马”这一方面并不是太顺利,张晓仅仅搜集了不过十匹左右的战马,一百多匹驽马罢了。

但另一方面,招兵,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至少在渑池县不是很难。

不得不说,在宇文成风的“帮助”下,渑池县的“革命环境”不是一般的好。

张晓将宇文成风的脑袋挂在渑池县的城门口之后,据有不少人打听如何加入张晓的“义军”。当张晓下令,凡是加入义军的,就给二两银子的安家费的通告之后,要做张晓麾下兵卒的人顿时变得络绎不绝。

张晓开始的时候还是来者不拒,毕竟自己的钱粮真的不少。

因为宇文成风这个县令做的那可真可谓是刮地九尺,张晓在他的城府之中竟然找到了足足十三万两白银。

十三万两白银仅仅是银子,宇文成风手上的地契以及不动产的价值甚至要在这十三万两白银的数倍以上。

张晓原本以为罗方这个强盗头子已经是最能“赚钱”的家伙了,可是和宇文成风比来来那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看来还真不是夸张的说法。

当官的要比抢劫的赚钱多了。

若是别人,见到这些银子,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是埋藏起来,可是张晓想的却是花出去。

张晓对于银子并不是那么看重,毕竟在张晓眼里,银子毕竟只是死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还不如换成实实在在的力量。

因此,张晓

可是后来的人马太多了,张晓不由的限制了手下的质量,可是即使是这样,张晓也招收到足足三千的部下。

若不是因为张晓的军粮吃紧,招收的数量还能够翻上几番。

张晓的七千人马分为两部分,大约五六百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少年军”,以及三千多十五岁以上的“军卒”。

前面的人马代表的是潜力和未来,后面的则是实实在在的力量。

以张晓的性子,自然对“少年军”更看重一些,但是这一次张晓反而对“军卒”更照顾。

这是因为,张晓要再一次打仗了。

张晓在渑池县停留了五天,就有一次开拔了。

张晓之所以要开拔,原因很简单,没粮食了。

张晓从洛阳率军出发的时候只带了七天的口粮,目的本来就是“就食于渑池”。

可惜的是,宇文成风贪污的银子倒是不少,可是粮食却不多,整个渑池县的粮食就那么多,根本不够吃。

张晓从渑池县获得的粮食,也就够自己的手下半个月吃的。

除非张晓不给渑池县百姓一条活路,强行收粮,否则张晓真是弄不到更多的粮食了。

既然手中没有粮食,那么张晓要做的就是抢

张晓这一次的目标是洛宁县。

原因同样的简单,因为洛宁县距离渑池县很近,而且不缺粮食。

洛宁县本就是天底下有名的“粮仓”。

毕竟,洛宁县的县令可不是虽然洛宁县的县令不是什么青天大老爷,可是也不是宇文成风这种拔地九尺的混账。

洛宁城内的士兵大概三百人左右,。

可问题是,洛宁城的县令只需要把城门关上,就能够把张晓拒之门外。

毕竟,张晓手上有没有什么攻城器具,除非用最草菅人命的“蚁附攻城”,否则根本奈何不了洛宁县。

更可况,洛宁县县令只要召令青壮进行守城,就足以让自己喝一壶。

而且,张晓现在手下的粮食已经不够自己的五千大军十天吃的,若是无法在十日内攻破洛宁县,那么张晓的手下要么哗变,要么沦为打家劫舍的土匪。

这样的话,就得讲究点方法了。

于是,张晓让自己的手下,发布缴文,说隋炀帝不仁,乃是堪比桀纣的暴君,自己要要奉杨玄感为主公,吊民伐罪,不日就要率大军攻打洛阳城,张晓将自己写的的缴文写了几百份,往周围的郡县不断地张贴。

张晓甚至连杨玄感的年号都起好了,就叫做“崇祯”。

甚至,张晓还亲笔写了一封自己都感觉肉麻的信,派人送往杨玄感手上,要彻底服从杨玄感的安排,还”傻呵呵〃的向杨玄感索要钱财和粮草。

张晓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封了一个不小的官职“神武大将军”。

然后张晓给自己唯一的“得力手下”赵金通封为“鹰扬都尉”,率领“三万大军”,攻打洛阳城,自己留下“两万精兵”,坐镇渑池县,静等赵金通的“佳音”。

张晓还有模有样的在渑池县的城池门口举行了一次偌大的“拜将仪式”,这次拜将仪式张晓搞的是花里胡俏,有模有样,给人以沫猴而冠的感觉。

赵金通的确按照张晓所说,往洛阳方向开拔,只是这个速度非常的慢,三天功夫才走了不到三十里的路。

速度之所以这么慢,是因为赵金通现在的手下都是刚放下农具不少的新丁,自然快不来了。

而且,赵金通手下这名为三万,实则三千的手下出现了大批量溃逃的现象,这三日功夫逃走了不下三百人。

这样一来,张晓就顺利的成为很多人的笑柄。

就在所有人对张晓不屑一顾的时候,伸出渑池县的张晓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此时已经是七月末,已经差不多到了杨玄感起兵的**阶段,张晓要是再不想法子和杨玄感接上线,张晓就别想得到杨公宝藏的图纸了。

第四十八章县令的忧虑

洛宁县位于洛阳西部,渑池县以南,相传为仓颉造字的地方的地方。

洛宁县县令名为毕泰,是一个因为科举考试入选的寒门士子。

在这个门阀治世的时代,寒门士子过的都很不容易。

虽然名义上天底下只有四大门阀,但是却不代表这个世界上只有四大门阀。

门阀,是门第和门阀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朝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特长。

或者说,哪怕在没有才能,在贪腐愚蠢,只要是门阀弟子,就一定能够身居要职。可是反过来,若不是门阀弟子,纵然才高霸道,也只能是一介平民罢了。

自从曹魏实现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以来,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隋炀帝废除九品中正制,成立科举制,让寒门士子得以进步的阶梯,不得不说是一大创举。

但是这一举动仅仅是消弱了门阀的力量,却不代表能够消除门阀的影响。

没有千年的王朝,但是却有千年的门阀,门阀的影响已经是无处不在。

例如宇文成风这家伙,无论他如何的横征暴敛,贪污无度,只要宇文阀这座大山没有倒塌,宇文成风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可是想毕泰这种寒门士子,只要出现了一点点问题,就会放大到恐怖的程度,然后只有罢黜这一条路可走。

因此,凭借科举取士成为一县之令的毕泰,还能在洛宁县一档就是六年,已经可以说是用人精来形容。

但是这位人精一年以来都是愁眉不展,尤其是最近,那一副棺材脸让手下的主簿,县尉都愁眉不展。

毕泰是一个人精,那么自然明白最近的局势变得有些不妙。

大业皇帝(杨广,他的年号是大业)征讨高丽是没有问题,但是大业皇帝却忘了〃“向外必先安内”,自从大业皇帝登基以来,建立科举制,消弱世家门阀等等的举动已经将世家门阀得罪到了极点,别的不说,光是国之支柱,四大门阀之中,除了独孤阀还是皇权的铁杆支撑者,其他两家门阀已经都还有了遗产心。

毕泰似乎已经闻到了末世的气息。

可是毕泰仅仅是一个县令罢了,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去参与国家大事,仅仅只能管辖自己手下的一亩三分地罢了。

虽然毕泰认为自己有宰辅之才,但是他毕竟早已经醒悟上品无寒士的事实,故此已经有了老死在这个县令之职的觉悟。

可是,就算当这个县令,毕泰也没法子安心。

尤其是最近,烦心事越来越多。

豫州最近的反贼越来越多,瓦岗寨的翟让,南阳的朱桀这些人纷纷造反,尤其是号称“可达汉贼”的食人魔王朱桀就在几百里外的南阳县,让毕泰有些寝食难安。

虽然毕泰并不害怕这些反贼,毕竟洛阳城内的士兵虽然不过八百,但是大都训练有素,县尉陆良是自己其手提拔的一方悍将,无论能力还是忠心都不必担心。

可问题是,毕泰知道,自己就算犯下一定点小错误,就会被门阀子弟弹劾,然后就会以来之不易的官位告别。

官位毕泰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