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工科生-第5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话,他没有说出口,尤其是在这个舅舅面前。
于李承乾这个暖男而言,八牛犁曲辕犁的极大成功,颇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大彻大悟,这是他皇帝老子称赞他如何“老成持重”“谋国之言”都不能获得的喜悦。
相较于“得位”,他更希望“得道”。
看着太子外甥心不在焉的样子,长孙无忌并没有生气,反而难得地开口道:“京中若有疑虑,诸事可问马周,如若不决……且去魏征府邸拜访就是。”
“嗯?”
李承乾一愣,但马车已经离开了城门。
这一次外出公干,长孙无忌难得地没有老板送行,不过他眼下日子不算好过,这一次的“公干”,也有“惩戒”的意思在。
只是出于“废物”利用的想法,让长孙无忌顺便考察一下沔州诸事,看看是不是和江夏王李道宗说的那样,可以把沔州的施政方式,移植到鄂州去。
灞水乘船至蓝田,然后陆路到蓝田关,随后转丹水南下,便是一路坐船到襄阳。宰辅的仪仗,如何也不会寒酸,更何况,此次出行,好歹也是由储君送行。
汉水入冬也不会冰封,即便是有冰封,也是少数年景。今年的汉水支流多是一层半寸一寸的冰壳子,比不得北地三尺厚冰。
“这襄阳城,倒是有些旧年气象。”
眼前的城市,才是长孙无忌印象中的城市。前隋如此,武德年如此,城内城外泾渭分明,贩夫走卒佝偻猥琐,达官贵人趾高气昂。目中工坊污水横流杂物遍地,田间垄沟不整,界限却是极为分明……
倘使前几年,他还是爱极了这等与世无争的景象。只如今们,便想着这工坊着实的惫怠,需好生调教;田亩无甚规划,偏是百十来亩地收了一户人家,万亩田地岂不是造了五百口人?万亩地,有二三十人伺候,便是大大的浪费。
他又想着,将这多出来的四百多人,分个一半去工坊,那一定是有利可图的,当年回本。剩下的老弱病残,养着也就是养着,兴许还能出几个神童……
猛的一阵南方冷风,阴冷的厉害,顿时让老阴货一个激灵,脸色变得难看无比。
襄阳城两天也没有呆住,便顺着汉水,忙不迭地往沔州去赶。
过复州,入沔州,汊川县县令裴行俭早已派人守候,只是哪里晓得,长孙无忌带人直接在他处上了岸,美其名曰“暗访”。
“此间有个十二年水库,没曾想竟有这般大。”
一行人在水库大堤上行走,远处的“小岛”,都是原先谷地矮丘的“山峰”,水库就是一个人工湖,湖中还能瞧见原先人类生存的痕迹。大约是个富户,居然在门口摆了石尊,还有寨墙,也是垒石而成,此刻风平浪静,看的一清二楚。
“汊川县因此水库,得田二十余万亩不说,还让獠人纷纷下山,倒也是一举多得。”
“此间田亩也是和别处大不相同,非是‘井田’,而是‘圆田’。”
“用的起八牛犁,多是‘圆田’,且定是有大庄园。”
“前方临河有个工坊区,风车林立,迥异非常,听说是临漳山学童手笔。”
“张梁丰之营造法式,天下无出其右。”
一行人边走边看,只觉得这田地虽然宽阔,也如襄阳那般有些寂寥,可一看就是打理的极为精细,甚至在灌溉渠的进水处,还能看到竖好的牌头。有专门的农官亲笔刻字,关于贞观十四年春耕的计划。
“那边是青料塔,应该是养了牲口,看规模,怕不是数量不少。”
“如今也只讲存栏量,贾氏之条例,实在是好用。”
“噢?居然是河南黄牛,这是好牛种,能有千斤出头。行走山地也极为便当,河东河套多用此牛,且肉质不差。不过如今却是又出了新黄牛,据说在东都,就是不知甚么时候推行。”
“这气味……唔,想来是在制奶干的。没想到还产奶。”
中书省的年轻官吏作为随员,自然不可能没水平,又因长官喜好缘故,中书省如今的新人官吏,多是受“王学”影响之人。
嘀——
一声急促的哨响,就见前方的工坊区,一个寨墙分割的宿舍工棚中,一连串各色各样的工人,或跑或走地出来。有的还穿戴不甚整齐,但都是在寨墙门口集合。接着,他们自动排好了队列,站定在那里,受着工头的训诫。
工头们似乎大声嚷嚷着什么,很快,这些肤色黝黑的工人,都是一言不发地听着,然后伴随又一声急促的哨鸣,不同的队列跟着不同的工头,前往了不同的工坊。
这原本是很平常的一幕,但对历经隋末大战皇权争霸的中书令长孙无忌来说,这一幕实在是让他心惊胆颤。
“令公,可是天气冷了些?”
“无妨。”
长孙无忌摆摆手,然后道,“去见见汊川县令吧。”
裴行俭见到长孙无忌也是奇怪他的脸色怎么那么糟糕,不过还是上前恭敬行礼:“见过紫微令。”
“守约,汊川工坊中,汉獠同工,倒是罕见啊。”
“倒也没甚么罕见,沔州工坊,多是如此。”
“难道汉獠不争么?”
“旬日做工,苦不堪言,哪有甚么气力去争个长短。反倒是亲近不少,多是同仇敌忾,时常和别家同行斗殴,这才是让人头疼的。”
听到裴行俭的话,长孙无忌一时无言。
第九十三章 耿直的尬聊()
一个下州所属的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大约民千几百户就了不得,再有二三十个乡寨,其间或有村,或有落,或有人家。
桃花源记那般的描写,多是在这些远离中央的州县。而这里的人们,那些扎根于此地的普通农户、山民,也的确确也桃花源记那般,“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知,是漫长时代中,苦作数代农家子弟的特点。在没有廉价的纸,廉价的印刷术,中央政府普及的官方经典,完善的科举道路之前,农家子弟要谈吐自信,“出淤泥而不染”,可能性为零。
“上品无寒士”除了门第贵种的粗暴阶层划分之外,更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有效的选才方式。
因为,“才”,魏晋以来,多起伏于“门”,哪怕是“寒门”。
正经的农户子弟,他们从来不是“门”,他们在“八王之乱”前后的发迹历程,一定伴随着暴力,且在暴力中,淘汰了数以百万计算的同类,这才登顶。
马周缘何难能可贵,为何两京之中,训诫家中子弟时,尤以马宾王为“别人家孩子”之最?因为马周只有一个。
汊川县,原本只是一个几度破落又恢复的穷苦地界,但入眼处,竟是欣欣向荣安逸祥和,长孙无忌即便“事命于君王”,却也让自己“旧时抱负”对这些画面,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这敬意,便是汊川县城之外,集聚的市镇中,那些梳髻小儿,手中挥着亮黄枯竹杖,却郎朗念道:“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小儿肩挎书包,包中有书卷,饶是扣在小儿髻上的兜帽被寒风吹的微动,也还是冻的嘻嘻哈哈,抱着脑袋冲到了“私塾”。
“汊川还教屈子、荀子之学?”
长孙无忌胸腹之间,仿佛有一股力量,只让他觉得分外有力,竟是与有荣焉。裴行俭老老实实回道:“回紫微令,荆襄多以‘去假求真’为理,长史同往来州县同僚及友朋,又常言‘惟楚有才,只求真理’,故兴起‘私塾’,多因之而变。”
“张德乃幼狐老辣,虽狡诈多变,老夫却也不得不佩服。有人曾将其比之王巨君,老夫却不以为然……”
本来长孙无忌这番话,是相当的意味深长,但他万万没想到姓裴的都特么耿直。
“王莽也配和长史比?”
“……”
裴仁轨是你叔?
所以说,凡事就怕尬聊,没看老夫在装逼吗?
老阴货只觉得这小伙子当真无趣,不过当看到那些童子到了“私塾”,竟是毕恭毕敬向老师行礼,倒是眼前一亮:“尊师重道,教化之功啊。”
“回紫微令,这些童子哪知甚么‘尊师’,不过是家中大人耳提面命,学堂中又有指示罢了。尊敬老师,便是日常行为中的一项,若是做不到,一年三学期,学期学年想要评个绩优,自是无望。须知去年汊川县,绩优学生除州县嘉奖之外,也有一笔贴补,有一百贯之巨。”
“……”
接着,裴行俭又和老阴货解释一个县才十个县“三好学生”的名额,又解释什么叫做“三好学生”,又解释是有曹宪曹老爷子背书的,并且长史说了,谁要是把旧年学徒的规矩写成文章,就把谁吊起来打,当然为什么会有吊起来打这个描述,裴行俭也忘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某条土狗的小预防罢了,预防什么呢?预防等精神垃圾的诞生。
反“纲常”,竖起这样的大旗,他是不敢的。但敲敲边鼓,作为一条工科狗,纯属本能。
陪着中书令尬聊,聊的很欢的裴行俭一路滔滔不绝:“……也不怕绩优学童以假示人,若以‘绩优’而傲慢与人前,州县能追回嘉奖。故,绩优生,可以自傲,却不可以傲于人;可以自负,亦不可负于人。”
“自傲自负亦非正道。”
“中书令此言差矣。”耿直的裴行俭直接反驳,也不顾老阴货黑又臭的一张老脸,“若手握‘真理’,虽邪亦正;若胸藏伪拙,虽正亦邪!若知天高几何,自傲又如何,自负又何妨?答屈荀往圣之疑,自傲自负又算甚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