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工科生-第10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切最少也是三个月。
除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贞观二十四年“打工潮”的外来务工人员,还不存在纪律这个概念,面对工头,既无知又无畏。
毫无疑问,冲突在所难免,对张贞的挑战,也绝非只有这么多。
面对“打工潮”,武汉内部要整合的力量极多,而且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武汉也不得不对外借调一些“精悍”人员。
精干人员面对冲突是没有卵用的,只有“精悍”人员,才能镇得住场面。
为此,张德还专门请了薛仁贵的属下过来帮忙,应付三到六个月。府内临时增加的“民团”数量也有三千,治安巡逻的弓手也有一千多,加上原本就有的不良人、警察、白役、府兵等等,针对“打工潮”,武汉内部调剂出了两万多人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治安事件。
诸如汉阳钢铁厂这样的“大型企业”,还从工人中组织了巡逻保安,以防偷鸡摸狗事件出现。
虽说谈不上动员,但整个武汉短短半个月就组织了五万人左右规模的组织团体,也着实吓了不少人一跳。
江西总督府的要员有三分之一是常年要在江夏和汉阳办公的,每年夏季秋季的要紧时候,除了防汛工作,还有夏粮秋粮的征收问题,离开武汉,光靠南昌是玩不转的。
更何况,连续几年增补田亩,加上“化獠为汉”的成效斐然,每年江西总督府多出来的粮食,是要销售出去的,不可能留下来存着。
而能够消化掉这些巨量粮食的地方,整个江西显然只有武汉。
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就在武汉,而眼见着武汉居然出现了“打工潮”,各地政府又没有控制这股“打工潮”,由得小农小地主背井离乡前往武汉,这等于又增加了几万甚至几十万张嘴。
这一波“打工潮”的劳力数量,其实没有上十万,平均一个县大概也就是千几百人,但因为你这里几百,他那里几千,总量就显得可观。
最重要的是,这些人目的地很明确,除了武汉哪里都不去。更让房玄龄颇有点心惊胆颤的,是这些人今年来了之后,只要赚到钱,怕不是明年就会拖家带口。就算地方官府严禁拖家带口,但因为他们赚到了钱,回乡之后,乡党一定会让他们带着一起出去。
贞观二十四年的“打工潮”只是小试牛刀罢了,贞观二十五年才是真正的大挑战。
房玄龄担心的不是当下,正如张贞知道这是个苦差事,却不仅仅只是现在苦。
如今出现的“打工潮”,其特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但凡能够出几百人上千人前来武汉打工的县,都具备一个特点,都跟武汉联系极为紧密。
这些县大多都有成熟的运行了好几年的商品销售渠道,武汉很多工业品、手工业品能够迅速从这些州县换取原材料或者其它物资,就是因为渠道非常成熟。
而这些渠道的存在,前几年或许看不出有什么,但几年下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也足够让当地和武汉形成沟通。这些渠道就是这些县的窗口,通过窗口,就看到了武汉,可能只是雾里看花,但终究是知道,武汉是个大城市,是“地上魔都”,那里遍地都是钱……
市场和时代推着工人商人去冒险去拼,同样的,小农小地主,同样也会被推着去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有迟滞性,但绝对不会缺席。
面对这种情况,房玄龄当然可以“一刀切”地让地方州县严查人口流动,理由随便找一个,比如发现南朝欲孽等等,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让人口流动大幅度减少。
但毫无疑问,这对江西没有任何好处,对总督府上下也没有任何好处。这么多年下来,房玄龄甚至人口流动的好处,风险固然是有的,但相较收益……风险是朝廷的。
于是乎,房玄龄宁肯从总督府调剂成员前往武汉帮忙,也没有打算摁死这一股前所未有的“打工潮”。
。
第八十二章 不产皮货的皮货地()
运输夏粮的筹备工作早早开始,只是这几年“粮长”从人人厌憎的身份,逐渐有了点变化。
主要是运粮主力已经从力夫变成了舟船车马,且不说运载能力极强舟船,只说车马,这些年新制大车的运力相当惊人,而骡马在整个扬子江流域,都是每年大幅增加。并非只有“湖南”和辽东在疯狂修路,在改制“湖北”之前,江淮道就修了三条联通武汉的“大道”。
最有名的,就是武汉北上的直道,直接贯穿安州申州,联通豫州。石龙山之后过三关,更是在申州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交通枢纽”。
原本一条淮河横亘其上,是旧时江淮道和河南道的天然分界线,但随着武汉材料工艺以及工程技术的提升,申州前往河南的方式,通过悬索桥,彻底解决。
也因此,朝廷在这里不但把军府升格,还增加了两个津口大使。
因为是个小型的“交通枢纽”,人马牲口走路终归是要休息的,恰好距离就在淮南,颇有点自发形成的意思。地方热闹之后,带来的不仅仅是旅客,还有先进的技术。
除了土木工程营造法式等等技术,还有农业技术。
整个申州在十年中,开发梯田总量接近二十万亩,山区塘坝沟渠总数量逾千。大量隐户、逃户,也从山区走出,重新回归文明社会。
在这里,旧时江淮道入京的痕迹逐渐抹去,那些从痕迹上发展而来的市镇,规模远远超过了十年前人们的想象。
“大人,过河就是钟山,可要直接去州府?”
“就在钟山吧。”
“大道”上,已经能够看到为夏粮作准备的队伍,这些队伍来自四面八方,来申州的原因,就是要先把库房大院盘好,方便“粮长”来了之后落脚。
如今“粮长”都不是一般人,可能还有大商人的身份。因为运力提升,而朝廷又按照旧时代运力来估计的缘故,往往“粮长”都会在能力范围内夹带一点“私货”。
这些“私货”当然不可能全都是“粮长”的,合伙人来源极多,有地方土豪,也有泼皮流氓,也有乡民农户,总之,“私货”通过运量队伍,顺着既定的路线,逐渐抵达以前的都城长安和现在的都城洛阳。
农副产品在京城是最不愁销路的,往往都能淘换不少金属货币,即便是绢布,这年头京城的绢布质量也是最好的。
哪怕是京城最次等的绢布,在京城的缺斤少两,也比地方州县“足额”的多得多。
地方上需要“粮长”来赚外快,京城同样有一批人需要地方上的“粮长”来搞点东西。
这些人自然不是什么大贵族,但可以是小贵族。他们要维持旧时代的体面,又无法承受京城高昂的生活成本,自然是要逐渐“降低消费”。开源节流,把注意打在地方群众身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小贵族需要交易,但又不想引人注意,这些一年也来不了京城几回的“粮长”,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粮长”们手中有足够的物资,而小贵族们,同样有“粮长”们需要的“现金”或者其它“贵重物品”。
即便这些“现金”和“贵重物品”在京城既不多也不贵重,但在很多地方,却又是相当的长脸有面子。
“那边幡子,写得甚么?”
唐俭眼神不太好,指了指远处河津口上的一条条长布幡子,上面似乎是写了字,但看得不太真切。
“卖皮子的。”
“皮子?”
唐六郎点点头,看真切了之后对自家老子说道,“说是洛阳皮货。”
“怎地,在钟山洛阳皮货要好卖一些?”
想了想觉得不对,“洛阳也没甚皮货啊。”
“不若让人去问问?”
“就让人去打听打听。”
唐俭点点头,让唐善识差人去问问看为什么挂“洛阳皮货”的幡子。
不多时,就有仆从骑马返转过来。
“是个甚么说道?”
“公爷容禀,下走去探问了之后,那边坐商说是外乡人最信‘洛阳皮货’用料做工好,‘洛阳皮货’在乡野是最有脸面的物件。”
“这从何说起啊。”
唐俭一脸无语,京城的皮货,大多都是从安北都护府和辽东过来,其次就是剑南道和蕃地,最后才是海外。
本地皮货很是一般,最好的工匠,也往往在长安、河北还有淮扬。
唐俭心想这其中必然有什么缘由,想让仆从再去打听,可一想仆从未必能明白他心中的疑虑,索性准备到了钟山之后,自己去走走看看。
到了钟山歇脚,怀揣着疑虑,老唐带着儿子和亲随,就在市镇走走看看。
听了见了之后,唐俭这才明白,这钟山渡口的“洛阳皮货”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而且这些“洛阳皮货”,要论“正宗”货源,大多都来自两京勋贵之家。
不是什么国公郡公,但也比一般人家强得多。
这些“洛阳皮货”,凡是“正宗”的,都是出自这些落魄家族,且都是库存的二手货。
“没曾想京城居行,已大不易到这般田地?”
老唐感慨万千,当年长安固然是居行大不易,可总归还是能过活,中小贵族就算维持体面,也不至于到叫卖自家穿戴的地步。
眼下的问题,显然不仅仅是居行大不易,而是京城奢靡之风刹不住。
奢靡之风刹不住,加上生活成本增加,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久而久之,连带着外地乡下,居然形成了一个牌子货,也就是“洛阳皮货”。
一个不产优质皮货的地方,却打出了皮货名气,这让老唐哭笑不得。
“这‘大道’修的宽又直,不但把申州豫州捅了个对穿,也罢京城勋贵捅的欲仙欲死啊。”
老唐指了指水津口旁边的市镇,意味深长地说着。
唐六郎和随从们一脸懵逼,心想着怎么一把年纪了,居然还大庭广众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