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魔术师-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百二十三章 被迫收徒() 
太极宫,大唐皇帝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看着永安王李玄、辅国大将军李靖的奏折,面露沉思。

    一位帝王对于国家的掌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臣子的控制和制衡。有些臣子追求名,那帝王就成全他,让他成为一代名臣;有些臣子追求利,那帝王也可以成全他,让他得享荣华,一辈子富贵;有些臣子追求理想,希望建立孔圣人所说的理想盛世,那帝王也可以和他一起追求他的理想,共建盛世。这些有追求的臣子,帝王都可以控制,可是偏偏有一些臣子,帝王并不清楚他的追求,那这样的臣子,帝王又将如何控制呢?

    就拿永安王李玄来说,他追求的并不是名利,如果是的话,当初他完全不必支持自己,就凭李孝基为大唐做出的贡献和太上皇、李孝基的关系,大唐也肯定会保证他一辈子衣食无忧,安享富贵的。一直以来,大唐皇帝李世民都认为李玄追求的是权力,可是这次李玄的上表隐居,却让李世民越发的看不明白了;李靖也是如此,李世民知道李靖想要什么,李靖想统领大军建功立业,成就他千古名将的美名。可是李世民并不敢将大军完全无条件信任的托付给他,李靖要想建功立业必须需要大军,可是大军也是大唐皇帝李世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军权,李世民就没有了任何可以震慑四方的实力,就会随时被人撵下皇位,身首异处。

    李玄和李靖是不可以控制的,唯有制衡,拥有和他们相抗衡的实力。可是一想到李玄那高超的智谋、手段繁多的神仙手段,一想到李靖那用兵的灵活狡诈,李世民就感到一阵阵的头疼,和这两人对敌,大唐皇帝李世民并没有完全的胜算。

    李玄和李靖,李世民也可以完全弃之不用,可是如今突厥人就在身侧虎视眈眈。如果不用,又太可惜了。李世民感到很纠结。他决定试着去控制、制衡这两个人。

    于是他下诏道:“诏令由陇右李氏皇族挑选族内优秀子弟到终南山永安王李玄、并州辅国大将军李靖处学习。”

    之后,李世民又分别给李玄、李靖下了诏令,严令他们必须收徒。只是他们可以提出收徒的条件。

    数日后,辅国大将军李靖回复道:“陛下,若学我兵法者,非天资聪颖、资质超凡者不可。臣之要求,必须是统过重兵。打过大仗之人,如一无统兵经验,二无大仗磨砺,只读兵书战策,终究是纸上谈兵,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最终必然被种种兵法韬略所误,祸国损军,贻害甚大。臣观满朝大将。可以学习我兵法者,唯有冠军大将军李绩、左千牛卫大将军侯君集比较合适。”

    看过李靖的奏折,大唐皇帝李世民面露沉吟。侯君集是自己的心腹,李绩虽然不是自己的心腹,但是他的忠义之名是天下闻名的。他一直都没有参与任何的朝廷的争斗,玄武门胜利之后,李绩更是屡屡向自己表示靠拢,自己还是十分信任他们两位的。于是李世民立即下诏让李绩、侯君集抛下所有军务,马上到并州辅国大将军李靖处学习兵法。

    转瞬间,一个月过去。李靖在帅帐内来回的踱步。

    一个月的时间,他已经了解李绩和侯君集两个人。对于李绩,他内心里是十分欣喜的,准确的说是十分惊喜的。而对于侯君集,他则有所担心。

    李绩善打“神仙仗”。这是李靖对于李绩的评价。

    李靖先是在自己舅父前隋柱国大将军韩擒虎的军队任职,然后才得到舅父韩擒虎和另一位柱国大将军贺若弼正统的兵法传授,因此李靖用兵偏于正规,偏于谨慎。他有一个“七分胜算方用兵”的习惯,用兵就是用险。开战之前,没有谁敢保证一定能够打得赢。多年的用兵经验告诉李靖,一旦自己用兵的胜算超过七成,对手就会逃跑,不和你打了;低于七成,自己就会犹豫,担心失败,不敢打。只有七成的成算,李靖方会用兵,这样对手既不会逃跑,自己也有绝对的把握取得胜利。因此,李靖用兵,不用则以,用则必胜。曾经大唐朝廷有过一个共识,只要打仗,李靖说可以打,大唐皇帝和众臣就都会放心,因为只要李靖说出,这仗肯定是能够打赢的,绝对没有第二种结果。

    而李绩则不同,他是瓦岗山山贼出身,一步一步做到大将军的,他用兵则偏于冒险,胜算刚刚过五成,他就敢打,而且李绩心思缜密,用兵狡诈。明明是一场小仗,他会考虑到所有的情况,并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一一应对,一一设套,因此跟他对阵的对手,会十分的难受,十分的煎熬,自己的决策、行动都在李绩的算计之内,不但自己如此,来救援自己的人,决策、行动也在李绩的算计之内,结果一开始交战,自己就陷进坑里面了,而且是一步一个坑,坑坑要人命,然后救援自己的人开始重蹈自己的覆辙,坑坑要人命。李绩就像一个挖坑高手,一开始是场小仗,李绩就挖好了小坑,后来仗越打越大,李绩挖的坑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当大战结束,李绩挖的坑就会全部连在一起,彻底形成一个巨大的大坑,把所有对手彻底的埋进去。

    知道了李绩的用兵谋略,李靖只能无奈的苦笑道:“李绩打的仗都是神仙仗,他敢打的,自己都不敢打,太冒险了。”不过,李靖内心里也感到欣喜:用兵本来就是不拘一格的,只要能打赢,就是兵法大家。李绩培养培养,绝对会是大唐的一员名将的。

    他看了看李绩,又看了看自己的爱徒苏定方,他不禁感叹道:“上天对大唐何其厚哉!竟然让大唐拥有了自己、李绩、定方三位天赋异禀的兵法大家。有自己、李绩、定方三人在,纵观整个天下,又有谁能成为大唐军事上的对手呢?一个王朝拥有一位名将,就可以保社稷数十年安稳,震慑周边诸国,不敢轻启战事,可是仅仅贞观一个时代,大唐竟然一下子拥有了整整三位可以称为名将的兵法大家!想想就让人感到自豪,感到庆幸啊,更让人庆幸的是自己、李绩、定方三人的年龄,自己今年已经四十有六了,而李绩才刚刚三十岁,定方年纪更小,十六岁,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整个大唐可以对周边诸国的压制,至少六十年。六十年就是一个甲子啊,一个甲子大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想想就让人感到目眩神离,感到振奋啊。就是不知如此军威强盛的大唐,它会发展的如何强盛,如何辉煌啊?”(。)

    ps:一天两更,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第二百二十四章 多多益善() 
而侯君集比李绩用兵更加的冒险,胜算没有超过五成,就敢往前冲。他胆子太大了,而且没有任何的忌惮。一个人没有了任何的忌惮,这种人是最可怕的,他是什么事都敢做的。侯君集虽然是大唐皇帝陛下的心腹,但是他却实实在在不是大将人选,不是军队的福气,也不是整个大唐的福气啊。李靖研究过侯君集打过的仗,他打仗太冒险了,完全靠的是一股蛮劲,一股狠劲,对敌人狠,对部下狠,对自己更狠。因为他是大唐皇帝陛下的心腹,一直统领的都是大唐最精锐的军队,可以说他打的每一仗,靠的更多的都是士卒的勇猛强悍,而不是兵法谋略。表面上打的胜仗很多,可是每一仗的胜利都可以称之为侥幸。兵者,国之大事。每一场大仗都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侯君集这样打仗凭侥幸的人,怎么能够统领大军,为国征战呢?

    想到这里,李靖向远在大唐帝都长安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上了一封密折:“李绩,我可以传授给他我的全部兵法;侯君集,自己只可以传授一半。侯君集胆子太大,这实在不是军队、国家的福气。”

    看到李靖的奏折,大唐皇帝李世民面露不悦,不过很快,他就感到坦然。侯君集是自己的心腹,自己和他相交多年,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侯君集这个人的。侯君集胆子太大了,而且没有任何的忌惮,什么事都敢做的。这一点,李靖清楚,李世民更明白。没有忌惮,就没有畏惧。一个没有畏惧之心,只喜欢铤而走险的人,是最可怕的,你不敢确定他下一步会做出什么匪夷所思的事情来的。率领大军叛变、篡国、乱政这些十恶不赦的大罪,只要他侯君集想到,他是就敢去做的。别看他现在老老实实的。那是因为还没有到那一步呢,等到他走到那一步,他侯君集是绝对敢干的,这世上还真的没有他侯君集不敢做的事情。

    于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暗中同意了李靖的奏请。

    而李玄对于大唐皇帝李世民的诏令询问,并没有像李靖一样提出天资聪颖什么的,而是对大唐皇帝李世民奏言道:“臣之学问,偏于实用,就如同一把利刃。可以伤人,也可伤己;既可以造福国家,造福百姓,也可以祸国殃民,贻害百姓。因此必须是陛下觉得绝对可靠,品行兼优的人,才可以学习。臣不限人数,多多益善。”

    李玄觉得自己在终南山,空闲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既然大唐皇帝忌惮自己,非要自己收徒。那么自己何不趁着这个机会,培养一批接受新理念、新知识的人才,以后也有帮手可以帮着自己,一起改变整个大唐社会。

    李玄的奏言,让大唐皇帝李世民十分满意。李玄提出的“绝对可靠、品行兼优的人”,在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心目中,那肯定是自己出身的陇右李氏皇族最值得信任了。他们的利益,可是和大唐联系最紧密的,他们也是最忠于大唐的一群人。因此,大唐皇帝李世民下令:“诏令观德王、宗正卿、陇右李氏皇族主事李雄从家族中选择五百名品行兼优的人。送往终南山永安王李玄的隐居之所进行学习。”

    观德王李雄接到旨意自是欣喜不已。

    房玄龄、杜如晦、刘洎、萧禹、魏征、崔干、卢承庆、长孙无忌、岑文本这些人不乐意了,所有人内心里都暗道:“太偏心了吧。永安王李玄的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