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诛红与八十红论-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霑是曹雪芹、也是《红楼梦》作者应当没有疑义,虽然有学者提出种种说法,但从现有的史料对比按照a=b=c这样的推论是如此确定无疑,比如曹雪芹本人经历、曹雪芹家世与《红楼梦》贾家的类似都指向这一点。有人说《红楼梦》里面没有涉及清朝社会制度是明显的漏洞,由此提出种种他人所做说法。但从现实考虑,曹雪芹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正式公开印刷出版,他可能默认传抄是《石头记》的流传方式。清朝对于文人的“文字狱”思想压制,曹雪芹应该是知道的,何况在书中第二十八回与禁书《金瓶梅》作比。这一方面说明《金瓶梅》对曹雪芹的影响使得他写书目的是作一本生活之书,另外可能也考虑到《红楼梦》流传会遇到查禁而只能私人相互传抄。即便如此以“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能还是主动删除修改了与清朝有关的文字内容,使得《红楼梦》似乎就是前明的时代背景。不过,在《红楼梦》第一部分前十八回阐述贾府兴衰根源时,如果是曹家的姻亲故旧还是会一目了然的知道书本描写的什么样的故事,这种个人与家族在社会关系地位上的印记是不容易抹除的。
关于脂砚斋是说法最多,有确凿证据的是“叔辈说”,可能是甲戌本传抄者。或者说即使有争议也应当承认脂砚斋是分人分层的,因为书本里面批语没有署名而语气确是分成许多类型。按照这样分析脂砚斋可以分成第一脂砚斋、夫妻脂砚斋、亲人脂砚斋、友人脂砚斋等等,因为《红楼梦》可能不是曹雪芹一个人创作完成的。这不奇怪因为古代四大名著里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有原始素材版本,那些素材话本可能没有流传但以更加庞大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而《红楼梦》第一回脂批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将《风月宝鉴》发展为场面宏大的《红楼梦》是需要其他许多素材的,从书中分析最大可能性就是主要人物凤姐丈夫贾琏的原型为曹雪芹叔辈的第一脂砚斋,由此才有《红楼梦》近半的凤姐理贾府的种种描写。从书中各种脂砚斋批语看书籍的主要回目已经创作完成,而第一回脂批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应该指的是对书中的朱批部分曹雪芹没有在所有回目里面进行添加。因为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有批语本传世,曹雪芹个人在书中加批语是希望有知书者对读者进行提醒,这是夫妻脂砚斋批语产生的原因。
由于脂砚斋的分人分层,在《红楼梦》主要书目无论是百零八还是百一十回本完成后可能存在对书本流传的控制,因为书的流传是通过曹雪芹的亲友完成的。曹雪芹虽然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是心中有数的,他并不担心书回失传,但书籍流传毕竟不是公开印刷,而是秘密私人间的传抄。那么,社会上只是有八十回流传可能就是人为控制的结果,对此曹雪芹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因为他将书籍的流传托付给了他人。结合曹雪芹的身世可以推测《红楼梦》的流传过程:曹雪芹著书、亲友抄书、流向社会。以《红楼梦》传抄的工作量能够得到早期《红楼梦》版本的肯定不是普通人,能够购买抄本的可能就是曹家没落后但依然认识的朝中权贵,然后才会扩散到其他富家子弟。注意,此时这些权贵中不乏有识之士可能会注意到书籍里面没落的思想氛围而对《红楼梦》进行某种限制,比如仅仅让书籍的八十回进行流传、将悲剧色彩浓厚的后面回目进行内部流传操作、知情者可以知道故事的结局,或者将《红楼梦》列入禁书进行警告。
那么,社会上的其他有能力获得《红楼梦》的人会不会因为没有八十回后的回目而心生遗憾?对于儒家学子去除执着是生活常态,而八十回后面故事在理解前面情节的基础上是可以进行推测的。古人追求“乐而不悲”,所以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悲剧收场不是古代文人的向往。实际上对于《红楼梦》的修改已经在当时进行着,这就是戚务生本《石头记》,这是个“洁本”也就是个“善本”。所以,当程伟元、高鹗的程甲本与程乙本《红楼梦》问世后是获得社会普遍认同的,他们的功绩不是使书籍得到全本能够公开流传后世,而是扭转了书中八十回以后为人们熟知的人物过分悲惨的生活命运。对比《红楼梦》前八十回和程高本后四十回虽然一脉相承但是依然可以看到其中文学上的差距,书中脂砚斋批语强调以书为画的写法和伏脉千里的结构,这在后四十回单线发展的剧情与有些歌功颂德的文围气氛之下让人不免觉得艺术性的下降。但要看到当时正值乾隆盛世,社会上接受一个纯悲剧题材的作品是有困难的,而且一个世家的衰落也不能掩盖后起权贵世家的崛起,这是科举制度为数不多强调社会更新换代的一个方面,由此看程高本对当时某些人是做了件功德无量盛举。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在有的学者研究下发现画作不乏对当时时弊的揭露与批判,但宋朝统治者对此视而不见;同样《红楼梦》在今天人们看来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衰落的结果,清朝统治者同样是曲折应对;人们常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而支持程高本的人们会强调说话也是一面艺术,所以社会道理有绝对有相对、相对在于方式绝对在于坚持。
2017。1。27
《诛红》——第十九章 令牌()
《诛红》——第十九章令牌
引:天恩慕远,不在征尘。
在京都西北的山区有一个小村叫果庄,村里只有一所庄院和十几家佃户组成。在佃户虽然进不去庄院,但眼里的山庄主人已经暮年的果璹少出入也是少有的善人。因为果庄主成年以养老扶幼为事,每年都有十多个老幼不等的人被从城里收入庄里成为新人,当然这些“庄客”地位远高于他们罢了。
这些佃户不知道的是果庄主现今传家五世,而庄主因为年高过世所以佃户们跟着每隔二十余年就换一批,这果庄的庄主似乎永远是一人一般。佃户们见到的是养老的去世入土、养幼的长大成年或在庄里做事或去外面谋生。
这一天果庄主正在大堂闲坐,管家进来回话说:“老爷,铁桢回来了。”
庄主点头间,青年的铁桢上前施礼:“老爷安好。”
“好好,你来了,城里有什么事吗?”
“有封信要交给您。”
果庄主收下信,道:“有些日子没回来,和家人说话去吧。”
铁桢答应向后面去了。这庄里的大部分人都可以说是一家人。
看过信,果庄主不觉有了心事,信里面没有说具体事情但可能很重大。
到了晚上掌灯,他去了一间密室,等了一会,铁桢过来了。
“老爷,幕首说需要您掌握的令牌。”
果庄主脸色一僵,过了一会才说:“跟我来吧。”
他带着铁桢走向后院,穿厅过室间听见有聊天的、有念诵的、也有传来呼喝风声的。
后院有一间祭祖的小院,正厅桌上有香烛供品正中是牌位。
他行大礼后,上前从牌位后摸出一块寸许小黑铁片。铁片四周有满文装饰,正面是一个天字,后面是一个小小的幕字。摆正牌位后,再次行礼后退出,他带着铁桢回到密室。
果庄主取出一个小盆,倒上些液体,拿令牌的天字在烛火上烤了一下,又放在盆里浸了一下,黑色的天字竟然变成了银色。
在疑惑之下,他不禁问道:“你知道这几天幕首见过谁?”
铁桢想了一下说出一个有些分量的人:“是多琪大人。”
他不再闲说,交给铁桢贴身收好,说:“明天交回去吧。”
铁桢走后,果庄主对着灯下的墙壁思绪连篇。
多琪是八大王的人,这八大王可不是民间那个贤王,朝中多有议论。
而这是令牌第二次使用,估计以后可能这令牌会被废掉。
这样的事情是第三起,估计以后不会再有。
想六世豪格祖上蒙冤被害,五世祖上虽然流离民间但一意复仇,而睿王欺凌皇上、皇族内多有愤懑。睿王游猎无心,五祖联合几家青壮使睿王“坠马”身亡,尊贵身家罹难不过一块砾石而已,只是这石头上有睿王的血、也有五祖的血罢了。
到四世祖上宿卫康熙大帝,时帝年幼、鳌拜专权,四祖应皇上一呼聚合各支青年“智擒”鳌拜,所依仗不过玩笑般的一纸令文换得同样的各支洒下的热血,到今天才有这大幕首执掌京都暗中势力的由头。
今天八大王鼓动此令真是不智,虽然皇上年高,听闻储君已经立下,但朝中真如当年吗?
自己虽然远离中枢,但也知道朝中权力失衡,有人多抱怨不满。不过,事情却没有令圣上不满意的出现哪?
果庄主知道这令牌有十块,京都里面伤神的应该不是他一个人。
在城南一所庄园里面,一个老人同样叮嘱着一个青年道:“朝中虽然有权相,但于国有什么波澜?你的差事那里来的。‘一朝天子一朝臣’那家伙有什么不明白的?不过开始散权解事罢了。这令牌你去传了,虚应其事吧。”青年答应着去了。
同样的夜里,同样的事情,有疑虑、有虚掩、有信誓旦旦不一而足,但夜色如同银色的月光一般。
2017。2。6
《诛红》——第二十章 求索()
《诛红》——第二十章求索
引:断生难事,执意不为子息。
邓华今日有些为难,晚上在家就与邓恩商量。
“这几天小芸来了几回,虽然没有说什么正经事,但似乎梅夫人是认真的。”
“老爷的意思,少爷应该知道。后面的事情有人做的。少爷只要安心当差就是了。不过十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