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诛红与八十红论-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软件和内容方面,版权保护不是问题,因为学生这个群体既单一、又特殊,投入产出比不用考虑,只担心的是实用性。内容呆板是一个障碍,而追求新奇是现代人的特征;还有就是固有的内容庞杂问题,这是由自古的思考模式决定的。
在很多的教育课件里面会看到其包含所有的教育流程和所有的单元知识。而对知识的探索是由人类迁徙进化获得,路程“驿站”特征明显,对于自主自觉的主动学生来说需要知识点多于教法指导,其即用学习特征明显。像前文《技术史》这样的好书,如果不考虑专业研究,有一定学识的人可以很快读完。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大部头著作是即便通俗易懂也需要碎片化,直到“点化”化为一个个知识点。简单、直接、易懂甚至还要新奇,现代学生对知识接受要求还是很高的。而著名的网络教育起源就是从这样过程开始的。
提升教育是因为国家知识或者科技突破需要社会基本面抬升的。社会基本面在社会调查里面是个中间常量。例如,了解时代看一个小时新闻;了解风尚逛一逛街;了解饮食到餐馆看一下菜谱。如果了解知识文化基本面,看一看畅销书排行榜就可以了解。人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现代人被手机绑定的特点开始显露,用碎片化知识隐蔽的挤占游戏娱乐时间也是可行的。
人工智能辅助研究是常态,人工智能辅助学习是迟早的事。因为从杞人忧天角度,人类是有可能被自身发展发展速度拉得脱节的。人的大脑速度容量是有限的、随老年以后是可能衰退的,所以在知识上人工辅助不可避免的。以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为例,它的运作模式可以理解,但具体程序就会非常复杂,而它本身就是电脑在人工指导下研制出来的超脑。
人工智能诞生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学习过程,如果这个过程融入人类自身,使得可以大大节省学习的过程,那么人类就可以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探索过程。而在学习过程或者说教育过程中保有探索精神就变得尤为重要。
从未来看网络搜索智能和随身智能都可能得到发展,这时候对于一个国家的软件编程甚至数学能力都会提出要求,而智能目前看只能延伸大脑物质功能,对知识世界的延展依然需要人类自身对自然的不断探索。
四、永不消逝的童年
对于知识的传递或者说教育,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写了一本名为《童年的消逝》的著作。虽然该书启迪意义明显,但童年真的会消逝吗?
笔者认为:童年永不消逝。
童年的概念不必叙述,但童年的分别却是明显的,主要是因为人与人距离造成的。在农村童年是自然、空间巨大,在城市童年是大人的世界、空间需要发现。
农村的童年,意味着学校也有各种自己研制的游戏,篮球架是个挤占时间的运动;意味着放学回家路上不尽的暮烟,闻起来苦中带着亲切的香;意味着家务杂陈、参与队里生产,劳累里面带着成长;意味着场院里面小山样的麦秸堆既是滑梯又是床垫,整齐地玉米垛是游戏的迷宫;意味着广阔的田野是一个人的赛场,可以捉蛙弄蛇、可以挖菜嚼根希翼土中的一丝涩甜;意味着池塘里面的游泳有乐有险,小河边捡起卵石赋予它美丽的意义;意味着在山峰可以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或者捡拾野味、鸟蛋丰富自己的快乐。
城市的童年,意味着学校的游戏是一种规划,篮球架是竞争的目标;意味着回家穿行人群、车流、街道、噪音;意味着家里面的课业、补习、辅导班;意味着出门是个消费的世界,快乐有时候取决于大人。
无论如何童年的探索发现是存在的,所以说童年在概念上心理学意义大于修辞学。因此,对于老顽童也好或者大器晚成也好,从心理学角度理解探索是会使得年龄失去意义。
因而,童年可以始终伴随人生过程。那么,尼尔·波兹曼担忧的是什么?
这是覆盖造成的,或者说覆盖过度。
知识是来源于人民实践的。比如,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风”源自民间。
在纸张及至印刷术诞生后,知识意味着可以记述成人们的探索精华变得越来越集中。知识与知识传递成为一个越来越系统的社会事物。童年成长的自然性越来越小,这一过程就像是当人类的探索越来越主动,本能因素成为社会主体意识活动后,自然探索变得削弱。
这就是尼尔·波兹曼所看到的教育消逝着童年。
要看到知识需要教育来传递或传授,这是因为人生百年、时间有限。教育使得前人的探索变得更具意义;人类知识量不断增大,归类传授可以避免弯路;过多重复探索毫无意义浪费资源。人类依然需要探索精神,所以生活中有人喜欢冒险活动有其原因。探索未知、发展知识依然是人类发展动力。
但教育不仅会有知识覆盖,也会有心灵覆盖。教育者有时候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自己的学生,而削弱学生的探索精神。而平等交流是利于学生探索意识培养的。覆盖过度是会走向教育的反面的。
或许将来教育者会脱离教授知识的羁绊,变得越来越像个辅导员如同圣人孔子所做的那样,师生会切实像古人所说只有闻达先后的区别。学校当然还是不可或缺,这是人们社会化或者说知识教育社会化开始的地方,是人类社会团结的象征。
最后总结一下,新陈代谢是世界的普遍规律,人类在其中不断的进行知识的积累和传递,学习过程不断丰富,探索步伐不断迈进。参与这些的人们不断探索使得自己不会落伍、新生一代不断超越实现自我,社会大潮奔涌中你我都是其中一员。
2016。5。21——28
八十回顾(3)()
八十回顾(3)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是照应第五回脂砚斋批语“欲出宝钗便不肯从宝钗身上写来,却先款款叙出二玉,陡然转出宝钗,三人方可鼎立”,按理贾宝玉探病薛宝钗不会出现对抗性“鼎立”词语,但由于三人当时心态差异使得宝钗错过拉近与宝玉关系的机会,形成暗中贾母与王夫人等人的博弈。对通灵玉的诗词中有“幻来亲就臭皮囊”的意思应该是补天石幻化通灵玉后接近贾宝玉,似乎说明补天石不等于贾宝玉,贾宝玉应该是神瑛侍者化身。在甲戌本回目是“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闹绛云轩”,脂砚斋对“贾宝玉大闹绛云轩”的批语是“余亦云实实大醉也。难辞醉闹,非薛蟠纨绔辈可比!”,原因脂砚斋说是“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错”,此事的后果是虽然袭人遮掩但茜雪依然顶罪被逐;脂砚斋批语说“一部中未有第二次事”,从此看出宝玉成长后贵族子弟脾气磨去其一;宝玉与茜雪主仆之间亲厚不仅反映在茜雪后来贾府事败后的探望也反映在宝玉此时心中暗含说不出的悔意上面。
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是说第八回首尾介绍秦钟家最后的一个结果,袭人的谆谆教导和贾政提耳令命因为“龙蛇混杂”引起一场错综的是非。这一回人物的纷杂是全书少见的,其中故事后来许久依旧被宝钗提及可见影响。回后总评有“首先悖乱,以至于此极,其贾家之气数,即此可知”,由此分析这是凤姐没有执行秦可卿嘱托的最开始原因。
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是对人情进行分解的章回,金荣和其母不同的人情分看角度,金氏与尤氏口中秦可卿不同的心中气相,张太医能够在三段间评脉、评病、评命可以说洞察细致入微确是良医之属。
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是少有的宁国府家宴,从中可以看出尤氏与王夫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王夫人在荣国府是少言寡语而此刻是不同的;作为核心内容的秦可卿病情发展是反映个人思想对身心的影响,之所以如此是要表明贾家两府中的长房真是像后面第十三回贾珍说“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宁国府本来在贾珍和尤氏夫妻之后出现管理断层,因为虽然后文反映贾蓉续娶夫人但却没有交代一二可见不是什么能够比之凤姐一二主事主家的人。
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是说明凤姐决绝的一回,看断无及后是凤姐失处,这毛病一直不曾更改是刚强人的社会弱点;说凤姐狠毒此处是未必,本回脂砚斋批语多指贾瑞自己沉迷不悟是恰当语句;回后总评有“儒家正心、道者炼心、释辈戒心”与现代人“随心所欲”对比明显,一样辛劳人处事有区别。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分四节是秦可卿托梦、宝玉呕心血、贾珍治丧、凤姐理事。秦可卿托梦一节中有脂砚斋批语“‘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可以推算脂砚斋的身份、年龄的;贾珍治丧按秦可卿的话是“烈火烹油”的第一回。
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是看凤姐理家的一回,在论物、论权、论人三方面处理得井井有条;后面又从凤姐眼中论事、论行进行了对比。“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之中奇怪的是北静王始终未曾下轿,这其中可能是北静王身份地位高所至;也可能另有原因,比如喻指北静王身心在皇家社会可能有所限制,在第三十三回忠顺王长史官责问贾宝玉“琪官”蒋玉菡去向,贾政是吓得心惊肉跳的,两王相争殃及池鱼,贾政完全没有顾及北静王会对贾府有所益处;后人有说北静王原型可能是康熙帝长孙、胤礽次子爱新觉罗·弘晳确实有道理。
2016。12。19
八十回顾(4)()
八十回顾(4)
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