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诛红与八十红论-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门职业和贾雨村的某些奇异品质是相关的,也算得“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贾府的五代兴衰和曹雪芹家族是相映衬的,曹家自关外作包衣至清军入关的大同之战到侍奉康熙为侍卫最后出镇江南等等复杂的家族兴亡过程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面没有涉及,冷子兴说了贾府族人历代主家和贾府末世征兆,贾府具体荣辱是后来书中点滴涉及的。在对贾宝玉的议论中,贾雨村说出了“正邪两赋”理论,举出了过去的文林代表,书中看得见的除了闺阁外也有贾宝玉、秦钟、北静王、蒋玉菡、柳湘莲等人;古代知识分子目标是要出仕的,所以先贤孔子也要周游列国,但由于文化发展以及唯美追求的出现使得某些知识分子保有了人生纯真的一面,这在贾雨村这样正统知识分子看来就是所谓的“失位”、“错位”而流于邪气了;这些人在古代只是异类,还算不上变革者,因为古代文化是累积发展,这些人同样是古代文化的某一块基石。
2016。12。17
八十回顾(2)()
八十回顾(2)
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书中由远及近开始对贾府描述,分贾雨村进京和林黛玉进贾府两部分。贾雨村二次进京与一次赶考时的“热血沸腾”已经不同,他的这种成长与成熟是古代宗法制度造成的,这种制度使得朝廷与家庭采用一脉相承的管理模式,政治制度用家庭模式运作虽然很奇怪但在古代却可以形成自上而下的和谐进而形成社会的繁荣。在儒家、法家、黄老共同治世情况下,如果笔直转向法家治国,反而会对社会形成制动影响。贾雨村从开始时没有顾及甄士隐“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到能够听取冷子兴“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的计划其中转变也许是“水至清无鱼”的解法吧,因为古代既坚持儒家君子学说又有兵家“诡道”传世,在信与变之间人们不断的寻求平衡以图进步,人们在事实中使用社会方法上不是用简单对错描述而是类似围棋的差不多的随机应变。黛玉进贾府是语文课本里面的名篇,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这里面描述了贾府地图性格局、人物在贾府的地位和相貌描写以及人物性格。剧作里面的主角与配角划分对于《红楼梦》似乎不太适用,贾母、凤姐、宝玉、黛玉、宝钗、袭人在他们所属的社会层面都是主角,这种人物占比与等级制度的层级相适应。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由葫芦案和薛家进京两部分组成。葫芦案反映古代官场形态,这种场效应是成熟社会的伴生品,影响弥深不然看看《曾胡治兵录》;以场中粒子交换规律同样适用平常社会中人们交往言谈模式的。薛家进京中描写了薛蟠的进京图谋、选择宅邸和贾府交友三番心思变幻,薛姨妈在第八回说薛蟠是“没笼头的马”,这样的“呆马”在“神京”跑了近十年没有神异也有神奇,所以与其说贾宝玉第八十回纳闷夏金桂的行止,倒不如说宝玉奇怪夏金桂的初始的驾驭无术偏离方向害人害己。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揭示人物命运的一回。回前叙述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人鼎立局面的形成在于性格使然;宝玉在宁府通过上房和秦可卿居室对比描写反映在富裕情况下人们求学的艰难,因为学习在古代除了对于仁人志士确是乏味,古代只有文理一课要学一辈子没有横念也确是不好想象;太虚幻境是很奇异的天宫机关,古代关于人情的神仙除了月老没有再有什么描绘,古代以理学治世统治现实生活又以阴间地狱统治人们未来幻想,曹雪芹的“神仙姐姐”们天外世界给了深闺秀女另外的希望,所以看着真假有无对联可以用香港电影《群龙夺宝》刘德华与泰迪罗宾的“真假歌”调剂的;由于红楼十二金钗判词和红楼十二支曲目的存在使得《红楼梦》存世八十回书依然让人们可以接受说明了书目的文华力是很强的。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解释了全书的书目分成。《红楼梦》写了前五回原来只是零零散散的序幕,这书籍是怎么编纂的?古代人们生活不如现代人们丰富,但精神生活也并不尽然贫乏。除了鲁班锁这样的玩具,还有本回的九连环。是的,《红楼梦》使用了类似九连环的书目分回模式,在每一回开头和结尾都有前后相连的文字内容,有些甚至是十分关键的内容。贾宝玉与袭人回前一段情谊内容是贾母将最得意的一对丫鬟袭人和晴雯放在宝玉身边的反映,宁府上房对联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么从袭人“文相”和晴雯“武技”对比看袭人的辅助是深得此联韵味的,而晴雯第八回贴了“绛芸轩”的门楣就预示以后的自身格局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解释古代“妇道人家”的妇女之“道”从何来,古人讲“雅俗共赏”的《诗经》源于野文、乡文、民文和野风、乡风、民风,通俗的刘姥姥生活之道在人们言谈间是多有赞赏的。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周瑞家的送宫花和宝玉会秦钟都有对照的。周瑞家的送宫花对比黛玉进贾府拜会长辈时此处的仆人角度是不同的;宝钗先天体热药食“冷香丸”在古代医书里面是有体香丹依据的;宝钗是“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确是不为了;前面宝玉在宁国府是满溢,这里宝玉会秦钟却是缺憾,宝玉不自知而已;焦大的醉骂是有现实依据的,曹雪芹家族祖上经历过金戈铁马的生活的,祖上曹振彦、曹玺父子在清军入关时同样有过赤地屠民经历,在此焦大徒就私语却非人事了;周瑞家的与冷子兴的亲婿关系也是让人没想到的安排,文字的前后曲折是醒目的。
2016。12。17
知识本质论()
知识本质论
一、知识本质论
1、知识的诞生
知识是什么?知识从何而来?知识如何产生的?
这是仿照人类三个基本问题“我是谁?从何人来?到何处去?”,而提出的关于知识的三个问题。
知识是什么?
自百度上查来的科学答案如下: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
知识从何而来?知识如何产生的?
这基本也是很容易回答:知识从实践中来,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
有着标准答案,我们还要考虑什么?
这里希望读者跟随笔者换一个角度,沿着时间的脉络看看这三个问题产生过程,推导人类的持续发展过程,可能会有些枯燥,读者随意随心吧。
首先,我们沿着知识载体的时间逆向看看发生什么。
我们接触的知识现在多是在电视、电脑或手机的荧屏中获得,虽然只有40年或9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是准确的,苹果电脑诞生于1976年,电视的发明者之一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是在1926年。
再往前知识的媒介是纸张。从现代精装书籍、报刊到线装古籍,时间向后飞逝,我们看看造纸术。
公元十二世纪,欧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国设立了纸厂,十三世纪在意大利和德国也相继设厂造纸。到十六世纪,纸张已经流行于全欧洲,终于彻底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纸莎草纸等,此后纸便逐步流传到全世界。
再往前的造纸术是在公元七世纪经过朝鲜传入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阿拉伯纸大批生产以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那么造纸术的原初在中国。过程是公元前两世纪的麻纸,尔后是有名的蔡侯纸,其后是历代的改进和品种的翻新。
再往前是简牍、缣帛,续之石鼓文、继之是金文,然后我们看到了一堆龟甲和兽骨——这是甲骨文。
在国外是石刻、泥板文书。
时间再次往后飞逝直至抵达终点——4万年前,我们看到的是一组岩画。在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动物或者攻击动物的人,或弓箭、或木矛、或硬棒。最典型的动物是鹿。
那么,长着锐利叉角的鹿面前发生了什么?
昏黄的篝火前一群原始人在跳着舞蹈,呢喃中唱着什么,闪动间人影鹿影交相辉映。
一个老人指着那些岩画对旁边的孩子说着什么,一个壮汉走过来挥着木矛拍着胸膛激动地吹嘘着什么。
这些构成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这是知识以及知识的传授。
这说明在人类的史前时代,知识诞生了!
2、知心的故事
岩画——这些简单苍茫的古代实物说明,在远古知识的诞生过程。
简陋的画笔、粗糙的手法、蒙昧的人类,却已经具备知识的典型特征:表征、可重复、可转移……
知识简单拆分为知和识。知是知道、了解,能够辨别区分事物,比如:原始人能够区分鹿这个动物;识是理解事物规律,比如:原始人能够理解鹿特点,使它可以被顺利捕捉。那些岩画虽然不是文字,却代表着知识,甚至代表着文字的雏形,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起源。
这之后人类发生了什么?
时间节点: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寿山堂,正门上匾额“真三不朽”。
王阳明的一生发生了什么?
五溺的童年、上疏的事官、险恶的流放、偏僻的荒蛮……
一天的半夜,雷电交加,那个人长身而起、纵声长啸,发生了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