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周始皇-第2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段传奇故事了。
另外还有一件奇怪的事,都说弱国寡民,小国难以出人才,但卫国却并不是这样,相反的是,小小的卫国竟出世了不少战国时期的名人,这些人中有不少是能决定历史走向的存在,比如在魏国变法的李悝,为魏国拔城数十的名将吴起,还有在这个时代即将横空出世的商鞅,以及战国后期的纵横家张仪,战国末期的吕不韦,竟都是卫人。卫国之才,何其多也!
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举世之才,竟无一个能为卫侯所用,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卫国能在诸强手中存世时间最长,或许便与这些人才有关吧,比如魏国重用的李悝和吴起,能不照顾卫国吗,再比如秦国重用的张仪和吕不韦,也能不关照一下并无大用的卫国吗?或许,依附强者,这便是卫国的存世之道。
再要说起这当代卫侯不逝,却是原名与祖上另一名卫侯犯冲,所以才改了个名叫不逝,逝乃是死去的意思,不逝就是不死,这名字叫的好,难道就真的能不死吗?
卫侯自然明白其中道理,于是在听闻齐军围城后,立即便组织了城中军队登城守卫,因为若是城破,卫侯并不相信自己就因为叫了个好名字,就能百分之百的幸免于难,所以卫侯守城十分积极。
不过一登上濮阳南门城楼,卫侯的双腿恨不得就立即软了,原来放眼望去,城头下密密麻麻的都是齐军,旌旗飞扬,枪戟如林,十多个方阵之前更有战车来回奔驰,带起一片飞尘,那真个是杀气冲天。
齐军这是真个摆出了攻城架势,直唬得卫侯伸出右手直抖,咿呀半天说不出话来。要知道卫国并不大,军队也只有三万多人,还派出了一万,昨天还被齐军干掉了上千人,这会濮阳城中的只有不到两万士兵了。这可真是无妄之灾啊,这齐国要和魏国干仗,怎么倒霉的变成了第三方卫国了呢?
好在卫侯很快就被身边的一位年轻公子给扶住了,“君父,依儿臣看来,这齐军并未携带攻城器械,只怕今日乃是示威而来,并非攻城。君父可遣使立即向西征的将军公孙崖通告,让其迅速还国,再奏请魏君,不然不足以退齐军。”
卫侯回头望去,只见是自己长子公子东强,一颗心顿时就放了回去,“有子东强在,寡人心安也。”
说罢卫侯便转头向四周吼道,“还不快些去办,找个腿脚快些的,去新郑求助魏君。”
“诺!”
立即便有几名将军大夫跑了下去。
尔后只听子东强又说道,“君父还可令所有兵士都上城守卫,再召集城中青壮,一同上城,以免在魏军来之前,濮阳被破。”
“吾儿言之有理,这边去办吧。”卫侯虽正值中年,但明显胆气并不是十足,不过倒也大气,立即就将军权交给了子东强。
而此时,城头上靠东边的一**墙之后,一位白发须须的老将军却是不住的摇头叹气,满脸失望之色。
老将军身后是一名士子模样的年轻人,中等身材,方脸微黑,五官还算标志,不过时常微眯的双眼,却是让整个人都蒙上了一股思考的气质。
只听这年轻人突然开口劝道,“伯父莫要再自责了,这齐侯好大喜功,转而攻打我卫国,也是在情理之中,站在齐侯想,也是需要如此的,倒并非是伯父之过。”
“唉,鞅啊,伯父老矣,本以为齐军会知难而退,却没想给我卫国带来了灾难。”老将军叹气摇头。
这年轻人却是继续弯身劝道,“这是那齐侯不知好歹,辜负了伯父一番好心,若不是伯父念在我卫国祖上与齐国有旧,不忍见齐军南下正中魏侯之怀,故而在我军中散布消息,齐侯哪能这么快就得知魏军大败秦军以及韩侯故去?只怕齐军继续南下,便又要为魏侯平添一番功绩。”
的确,若不是卫国之中有将军故意在军中散发魏军封锁的消息,怎么可能卫军中随便被齐军抓些人,都能问出来这些国家大事?要知道那个年代,底层的人更多的只会关心自己的冷暖饥饱,又有多少人去关心诸侯间的大事。
“只可惜伯父的这一番美意,齐军之中竟无一人能够领悟,可叹,可惜。这是齐人之罪,伯父莫要再伤感。”年轻人接着摇头道。
“倒是你们年轻人看得准啊,当初劝我不要故意散布消息的是你,这会劝我不要自责的又是你。唉,伯父老了,有些事情都快看不清了,鞅啊,你自幼父母双亡,是伯父将你养大。伯父也知道你屡有见解,这小小的卫国,不是你的天地。这一次伯父也想通了,等齐军退去,你便再去游学吧,不管你是去齐国还是去魏国,伯父再也不拦你了。”老将军叹道。
这年轻人立即脸上一喜,也不管是在城墙之上,便立即冲伯父躬身行了一礼。是的,这名年轻人便是马上就会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的公孙鞅了,这个时候还是叫公孙鞅,不过走出卫国后便叫卫鞅,再以后就叫商鞅了。说是年轻人,其实那只是相对于身前的老将军而言,实际上公孙鞅这会已经有29岁了。
公孙鞅乃是卫国宗室之后,姬姓,因为离着卫侯的亲戚关系比较远,所以叫做公孙鞅。公孙鞅在卫国长大,从小便好李悝吴起之说,长到十多岁后,便离家前往列国游学,几年后回家,却是又黑又瘦,着实让从小将其养大的伯父伯母心疼不已,而关键的是,二十多岁的人了,连个媳妇都没一个,所以上次游学回来,便被伯父下了死命令,必须留在濮阳,娶妻生子。
只可惜公孙鞅之心并不在此,在乎列国之间也。所以相亲也是被逼,自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会还没有父母之言媒妁之言的说法,所以伯父伯母也没有强迫,并且公孙鞅也基本不务正业,在濮阳城中当了个小吏,居然没多久便得罪上司被辞了,于是这濮阳城中,也基本没有门当户对的姑娘看得上公孙鞅了。
只是公孙鞅却被伯父栓在了家中,不准再出门远游,志向高远的公孙鞅如何能忍?但迫于长辈压力,只得如此。
所以,这会听见伯父松了口,立即整个人都喜气洋洋了。
望着连连作揖的公孙鞅,老将军也忍不住嘴角弯了弯,不过随即便又皱起眉头来。
“哎,早知道当初就听你的了,或者直接面见齐侯,说明魏军近况,还能齐侯之情,又或者放之任之,管他齐军如何。不然也不会像现在这般,既未能令齐侯承情,又给濮阳带来无妄之灾,这城下十多万大军,而我濮阳城中只有不足两万,这城可如何守得住啊?”
“不。”
公孙鞅肃然接口道。
“濮阳城不会被攻破的。伯父尽管放心便是。”
听着公孙鞅斩钉截铁的声音,再望望城下气势腾腾的十几万大军,老将军有些疑惑了,“鞅,为何如此笃定?”
“因为魏侯。”
顿了顿后,公孙鞅接着道,“魏侯欲霸天下,他是不会允许已臣服的麾下小国被别国攻破的,并且魏侯令我卫国封锁消息,便是为了齐军,魏侯不可能没有准备。”
“可是这会魏军主力当尚还在新郑,新郑距我濮阳最快八天方才能到达,再加上我国使者今日才能出发向魏侯报信,魏侯最快也只能在七日后得知齐军消息,这一去一来十五日,我濮阳城靠自己守得住吗?”老将军虽只是一名普通将军,手下两千人马,并非总揽全国兵权的大将军,但这忧国忧民的心思,却是一点也不比大将军甚至国君要少。
听见伯父的担忧,公孙鞅却是笑了,“伯父当真以为魏侯一点准备都没有么?既然魏侯已经看准了齐国,魏军又岂会从新郑出发?或许魏军其实已经在大河以南等待齐军了,只是不知道齐军改道濮阳而已。”
“再说,”
说着公孙鞅冲城下的齐军努了努嘴,“齐军今日必然不会攻城,这齐军是为攻打魏军,解救周天子,是为了野战而来,并非是为了攻城,且齐军远道匆匆赶来,也无法携带大型攻城器械,所以还需花费两日功夫来制作攻城器械,由此看来,齐军攻城当在第四日。”
“并且,伯父你看这天。”说着公孙鞅抬起了头,向上望去。
老将军也跟着抬头望去,却只见漫天淡淡的云彩,今日是个阴天,秋风不停,似乎已经带来了凉意。
“只怕到了第四日,齐军也无法攻城。”
公孙鞅悠悠说道。
听见自家侄儿这么说,老将军倒是信了几分,这侄儿虽说至今既未成家,又无成事,但通过最近的一些事来看,公孙鞅说得都还是蛮准的。
不过老将军心中却又想起了另一种说法,若是齐军非要攻城,那自家战死了便是,也求个心安啊。所以对于侄儿的话,老将军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并未作答。
再望下城去,只见齐军阵势摆好,气势摆足,那大军之前来回奔驰的数十架战车已经停止了耀武扬威,整齐的停放在了大军阵前。
第二十八章 秋雨绵绵()
只见那齐军在濮阳城南摆好了阵势,耍足了威风之后,便有三架战车一前三后,驶向了濮阳南门。
濮阳城并不大,城中也只有不足十万人,所以这城池四个方向都只有一个城门便足够使用了。
齐军三架战车很快就奔到了南边唯一的那个城门下,一直奔到护城河边,离着那城门只有几十步的样子才停了下来,战车刚刚停稳,战马还在摆动着尾巴,那首架战车之上,便有人高声喊了起来。
“城上的卫人听着,吾乃齐国先锋大将公孙仇,奉吾君之令,前来告知尔等。魏茔冒犯周室,挟持天子,吾君听闻之后,誓师于临淄,誓要讨回公道,致天子还都洛阳,征魏途中,又得知尔等卫人助纣为虐,竟出兵协同魏军强掳天子,罪大莫过于此。”
“故而,吾君决定,先攻打濮阳,为天下申张大义,若尔等知罪,下城请饶,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