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周始皇-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座大殿是平王东迁后,专门为从镐京请来的先祖牌位营建的。入庙之前周扁便在随从的服侍下迅速换下了铠甲,穿上了隆重的王服。先前周扁初来洛阳时便悄悄前来拜过一次,那次十分简单,而这回却是隆重异常,三拜九叩,各种祭品都是齐全的很。而那门子自然也是没有再倚门昏睡,而是跑前跑后的,拿出浑身本领来侍奉大王,倒令周扁有些刮目相看,一个小小的门子居然懂得许多拜祭之礼,不过想想他也许是在此工作一辈子,见过多次周公来拜,周扁也就释然了。
待三座大殿一一拜过去后,周扁等人早已是饿得前胸贴后背,幸好白圭等人早有准备,一行人便登上了明宫南大门的城楼。
城楼之上早已清理好,摆上了一个个小几,明宫中的厨子们早就准备好了伙食,待田邑请得天子往上位就座后,成周和洛阳两边的臣子谦让一番后,也挨个坐了下来。不出所料推到最后还是太师和白圭坐了下列两侧的首席,太师之下是少傅,白圭之下则是屠氏屠平,而共之身份又不同,坐在周扁的身旁。只听白圭一声号令,明宫原有的侍女便鱼贯而出,将罐啊鼎啊各种菜肴依次送到了个人面前的小几下,侍女们都穿着淡黄色的宫裙,远比成周王宫里侍女以前穿的粗麻布素色长裙要好看的多,年轻侍女们穿行其中,长袖长裙被随风带起,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便如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一般,真不愧是富有洛阳的周公明宫,这才是古代宴席应有的场面,一时看得周扁竟呆了。
直到身后哼的一声轻轻响起,周扁才回过神来,一看是左后方坐的巧儿,本来预定服侍大王的是明宫中宫女,但在定鼎门大街上出事之后,太师等人便不放心了,女眷本是入洛阳后便走弯路先入明宫,这会就被太师令人叫巧儿先叫来等着了,而周扁的右后方坐的则是右手一直放在剑柄上的樊馀。
见是巧儿,也不知她是出于什么目的哼出声来提醒,不过周扁倒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大方的冲巧儿一笑,巧儿倒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头,伸手来替周扁从小几下的酒坛中舀了一杯清酒。
而这时下面大臣处也都有侍女们替之倒好了酒,这些明宫侍女们也都是训练有素,每个大臣后都坐有一个,模样十分乖巧。只见此时田邑高举起了酒樽,大呼恭请大王,群臣们纷纷举起酒樽,一齐祝贺大王,场面一时十分热闹。
酒过三巡之后,每每敬向大王的酒就都被太师等人拦下了,到后来群臣发现不对,便再没人再请大王,周扁本是小孩子,不胜酒量,便细细品尝起明宫的菜肴起来。这时贵族的菜主要还是以肉为主,而只有王室太穷,所以一直还吃粗粮,洛阳明宫里的菜则可认为是这个时代贵族所食的典范,全是大块大块的肉,或炖或煮,汤里的味也比较浓,一尝便知放了许多中草药一起煮的,这时也不讲究那么多,调味的作料全放了进去,比后世的火锅还乱,于是周扁不由有些想念后世的清淡小炒了。
而每个小几后侍女的作用就是手拿刀叉,替主人将大快的肉切开,放到碗里,古时十分讲礼,重要场所有修养的贵族是不会自己拿刀叉的,用的是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筷子。
虽然大家都很饿了,但这场午宴还是很快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下午是大王登临明宫大殿的时刻,这会还没讲究大事必须在上午进行,所以正式宣告天下,王室重回洛阳,也就在下午了。
吃罢饭后,一群人护着周扁步入了大门后明宫宫内,此时明宫内早已换成了先期进入的周战张虎等率着的王室兵卒了,在御道两旁列着整齐的队,迎接他们的君王走进这真正的王宫,君临天下。
而御道上铺着长长的青石条,整整齐齐,直通远方高处,周扁昂首迈步走了上去。
这明宫的布局也和后世的紫禁城有些像,夏商时期的宫殿已经不可考,传说周公营造的洛阳明宫,奠定了后世王宫乃至历代皇宫的布局,自礼崩乐坏之后,列国诸侯均模仿明宫建立了自己宫殿,一统江山的秦,自然也不例外,再往后,西汉的长安城未央宫参考了明宫,东汉本就在洛阳就不必说了,一代一代传下来,直到明清故宫,所以说明宫是中国宫殿的老祖宗一点也不为过。
后世去过故宫的周扁,自然对这明宫的布局不会太陌生。明宫大门之后是个小广场,正前方有个木制的小门,与其说是个小门倒不如说是个牌坊,连城楼都没有,并且深度也只有两米。小门上镶着一整块看起来十分古老的木头,其上刻着“受天明命”四个大字,见大王盯着这四个大字,太师上前一步小声解释道,“此字乃是武王所书,周公旦所立,经历代修复,耸立于此已有五百年年了。”
没想这竟是古迹,又是先王笔迹,武王乃是一代雄主,便是两千年后为为人们所敬仰。于是周扁一扯身上王服,身后的樊馀深知主子心意,忙上前扶住,周扁便冲这四个大字拜了下来。跟着的其余大臣,则一起拜下,口呼万岁。
拜过小门上的四个大字后,一群人则穿门而入,里面则是一个大广场,铺着条石,中间是竖着铺的,两旁则是横着铺的,鲜明的隔出一条御道来。而御道的正前方一座高大的大殿巍峨的立着,这便是明堂了,相当于如今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乃是周公旦所营建,成王接受天下诸侯谒见的地方。而王室搬到成周之后,为区分,洛阳王宫就不叫王宫,而以明堂命名,改叫明宫了。
以往看这古老的周朝便如神话一般,而今天却出现在了自己面前,周扁按住心中激动,昂首迈步走了过去。
与后世不同,这时还没有琉璃瓦和红漆,所以大殿上的瓦片还是青瓦,大殿下方的柱子涂着暗红色的漆,柱子间补以青砖,大殿下的高高台阶也是以青砖铺成,使得整个大殿呈现一种古老的暗青色,虽不如后世太和殿那般金碧辉煌,但却更显古朴肃穆。
这御道走起来倒并不长,只是这高高的台阶却难到了周扁,要知道今天周扁可是累了一天了了。
咬咬牙肚子登上了数百级台阶,再望向眼前高大却又近在咫尺的明堂时,周扁深深出了口气,洛阳王宫,我王室又回来了。
而真正的历史上王师重回洛阳则是周朝末代大王郝王时的事了,因为那时王室又压过了洛阳周公。不管怎么说,周扁的心中还是极为自得的,自己的努力还是得到了结果,于是便一抬脚,当先步入了明堂。
这大殿果然比成周王宫的崇德殿大了许多,设计也极为合力,顶上两层殿顶之间还能透光进来,大殿之内虽宽广却并不显得昏暗和空气混浊。大殿的正上方便是王座了,这会还没有椅子,所以说是王座,其实就是一块稍稍高点的台子,上面铺着块垫子,供大王跪坐。
也不要人带路,周扁自己走了上去,不过刚到了台子之上便被太师叫住了,周扁便转头看向下方,只见下面一干王室及洛阳周公的臣子还有贵族主们,已经站好了队,在太师的带领下,齐齐拜下,高呼道,“恭迎我王!”
群臣们弯腰去,这会周扁的视线顿时开阔,只见方才穿过的小门以及明宫正门就在眼皮之下,而洛阳南城层层叠叠的房屋也历历在目,一片繁华尽收眼底,难怪大殿要建这么高,原来便是为了俯视全城。
满城在望,便如尽在手中,高座在上,心中忍不住的感叹冲了上来:
洛阳,百年后,我王室终于又回来了!
第一百一十八章 安定洛阳()
望了望大殿外的风光后,很快周扁便回过神来,高呼平身,让众臣抬起身来,太师便又高呼道,“请我王就座。”群臣也跟着喊了起来。
周扁这才在众臣的目光中安坐高位,说实话,当天子虽然很危险也很累,但高高在上的感觉还是很吸引人的,至少这一刻周扁竟陶醉了。
天子就位后,群臣才转身去寻着自己的位子。按着早就定好的方式,以太师为首的王室臣子坐在大王右手侧,以田邑为首的洛阳臣子则坐在大王左手侧,各自依着原来的顺序坐,场面倒也没有慌乱。
周扁往下望去,只见右手边的人远远少于左手边,看来王室还真是凋敝啊,不过还在从今天起王室的臣子就多了。而右手边近点的就只认得田邑了,其后面几位老者之后便是龙将军,再往后周扁便看不清了,也不知早已投靠王师的屠平和辛仲力坐在哪里,至于早就熟悉的宁越则看不见影儿,看来虽亲近周公,但其地位还是蛮低,也是一名新晋上大夫,跟累世卿家比起来还是差的远了。
待群臣坐好后,作为王室的发言人太师便站出来讲话了,大型场合一般是太师出面。太师抱着一卷竹简便开始宣读了,这可是王室的人连夜写出来的,首先是通告天下的锆文,意思就是称赞大王,说明王室重回洛阳了。同时为洛阳正名为王城,为明宫正名为王宫,而成周则降为陪都,成周王宫降为陪宫。
这个内容不念大家也都知道,所以一如周扁登基时的大朝会,许多大臣都听得昏昏欲睡,需知午饭后最容易犯困。
而这一段念完,便是重点了,许多大臣又精神过来,因为接下来便是王室重回洛阳的一系列处置了。
那么首先肯定就是说周公的事了,周公不幸遇刺身亡,王室自然是要谴责一番,其实若不是有宁越作证,只怕许多人都要认为是王室干的了。而周公的遗体尚还在巩邑,便令田邑替共之率人将之接回,按诸侯之礼下葬。太师接着念下去,不出所有人意料,王室显布废除周公之世袭爵位,夺回洛阳之封地,而故周公之子共之则封为公子,也就是一个散名了,不过共之倒还平静,听罢太师宣读之后,跪下磕了几个头便静静的独自先行离开了明堂。
望着共之离开的背影,虽然许多洛阳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