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崛起1644-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哼!这偌大的国家,究竟是朕的,还是那群商人的?你们是朕的臣子,还是那些商人的臣子?国都快要亡了,遵守这祖训又有何用?若这江南沦为战场,那些商人还能安心做生意?难不成你们也跟那些商人一般,盼着早日改天换地!”朱由检大发雷霆。
见皇帝发火,之前还在侃侃而谈的一众大臣,此时纷纷偃旗息鼓,甚至听到改天换地之后,一众人脸色全都煞白,不敢与朱由检对视。
之前北方的消息,如今已传入江南,那些但凡说过投降的大臣,几乎都被崇祯给杀了,所以大家对投降之事,那是提都不敢提。
“说话啊!都哑巴了?史可法你说。”见一群人都不开口,不耐烦的朱由检开始点名了。
“启禀圣上,臣只懂领兵打仗,商税之事,但凭圣上做主。”史可法不愿参与此事。
史可法毕竟也是世家大族,若是只有他一家,哪怕是变卖全部家产筹措军饷,他也不会多说什么。
可这次是针对天下商人,历任皇帝碰到商税问题都是头疼万分,史可法心里虽然赞同崇祯的想法,但并不希望现在就实施,毕竟如今强敌环伺,自己内部可不能因为商税问题而乱了阵脚。
“你还懂领兵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连粮饷都凑不齐,还打什么仗?高宏图你来说说看。”朱由检冷哼道。
朱由检如此大费周章地弄钱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给史可法筹措军费,结果对方一句但凭圣上做主,让朱由检心里更不舒服了。
“既然圣上执意要征税,不如向所有大明子民征收平叛税,这一来天下人都要缴税,商人们自然不敢多说什么。这第二嘛。。。。。。。我大明从商之人并不多,且大多都只做些本小利薄的买卖,这从每年所收税务就能看出,商人手上并没有多少银钱,即便是征税,那也筹措不到多少银两。只有向所有大明子民征税,才能获得足够银钱维持军费开支。”高宏图开启了“互相伤害”模式。
既然征税是不可避免了,那就大家一起缴税吧!
高宏图的想法很简单,圣上单独对付商人,这些商人还真没法反抗,毕竟最后能站出来反对的官员,家里定然全都是经商的,到时候若真要闹大了,皇上完全可以用官商勾结为借口,治罪那些反对的官员。
如此一来,这些官员轻则罢官免职,重则抄家问斩。
能当官的都不是傻子,大家才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替一群商人辩解。
可若是所有人都征税,那到时候都不需要商人顶在前面了,那些为官清廉,敢以命直谏的言官,那些出生寒门的仕子,全都会顶在最前方。
因为他们到时候,将是站在天下百姓这个大义之下的。
哪怕最终还要征税,估计也增加不了多少,而且还有普通百姓,替商人们分担了压力,这绝对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想到这里,高宏图心里不由得佩服起自己的智慧来。
“高爱卿,你这法子确实不错,不过。。。。。。。。”朱由检一边说,一边将旁边的小册子扔了出来,这才慢悠悠地说道:“不过朕倒是觉得,只需要增加商人的税收,就足够大明如今的军费,并且还有富余了!”
“这是东厂今日收集到的几家商人账本,这里面的账务,与之前户部上报朝廷的税收,相差甚远,也不知道是东厂在诓骗朕呢?还是户部那些官员在诓骗朕!众位爱卿觉得,此事是否要彻查下去?”朱由检祭出了杀手锏。
朱由检的做法,与李鸿飞在苏州所做的差不多,都是从原始账目开始着手,一旦坐实商人偷漏税款,那就是欺君之罪。
史可法最先翻看册子,可他越看越心惊,最后深吸一口气,跪在地上,郑重地对朱由检说道:“彻查偷漏税务牵连甚广,如今大明正直多事之秋,还请圣上以大局为重。”
欺君之罪可是要满门抄斩的,史可法已经看过了册子,知道若是里面所说属实,一旦彻查那不亚于胡惟庸案,不仅是整个大明商界,就连整个大明官场,几乎没几个人能逃过一劫的。
“还请圣上三思!”
高弘图、姜曰广、郑三俊、刘宗周等东林党人,看过小册子后,同样恳求道。
这些官员自家屁股都不干净,以前天高皇帝远,朱由检在京师,管不到南方,就算想查,派来的钦差大臣说不定还没走到江南,就已经被人给打发了。
如今朱由检就在南京,锦衣卫与东厂爪牙自然也跟了过来,查这样的案子,肯定不会交给那些大臣,而锦衣卫与东厂,全都是油盐不进的主,一旦朱由检真要认真查,在场之人估计除了史可法,剩余的没一个跑得掉。
“那朕将商税增加到五分之一,而且将一年一收,改为半年一收,大家可有异议?”朱由检顺势问道。
第二十二章火器专家来投()
朱由检趁机发难,一下子将税率提升了六倍,若是没有这些账本打底,别说提升六倍,就算只提升一倍,收取十五分之一,这些大臣估计都会跳起来反对了。
可如今不同了,朱由检拿住了他们的命脉,再加上史可法兵权在握,若不想触怒朱由检,那就只能答应对方的征税要求了。
一众官员只能在心里,暗骂那些商人愚蠢,连原始账本这么重要的东西,居然能在短时间内,被东厂的人找到。
殊不知东厂对此早已了如指掌,以前东厂负责监察百官,但凡与这些官员有联系的事物,都在东厂监察范围之内,此次查获的原始账目,几乎每本都与朝中官员有联系,所以短短半日时间找到这些账目,并不算多难的事情。
好在朱由检也知道,大明官员俸禄极低,这些官员想要养活一大家子,仅仅依靠俸禄确实不现实,所以只待对方答应增收商税后,便不在深究。
至于所谓的补齐偷漏税务,这不过是李鸿飞为了多弄些银两,赶在正式的决策下达之前,使出的一个小伎俩。
圣旨已经下达,但传递到个州府,还需要一些时间,而在苏州任职的李鸿飞,也只能慢慢等候,赚取银钱的同时,顺便开始大肆招收人才。
自从官职加上高薪的招聘告示出现,整个苏州城都沸腾了。
明朝的手工艺人,被统称为匠户,而且只要一人是匠户,子子孙孙就都是匠户,寻常百姓很难摆脱这个贱籍,如今苏州知府出台了新规定,匠人可以为官,这让不少匠人,看到了希望。
只是当时的老百姓,都被官府的反复无常给坑苦了,不太相信区区一个地方衙门,真能让他们脱离贱籍。
故而不少本地拥有手艺的匠人,都处于观望之中,毕竟他们如今多多少少还有一份工作,还能勉强养家糊口,万一离开了现在的东家,结果官府又说话不算数,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本地匠人不敢轻易下决心,但那些从北方南逃的难民之中,却有不少手艺人,这些人如今连饭都吃不上,遇到官府招人,那自然得去试一试。
李鸿飞在苏州城门口,设立了一处专门招聘人才的地点,不少从北方南逃的难民,正在这里排队登记,那场面之壮观,竟然引得不少城内居民前去看热闹。
没办法,由于难民太多,恐生事端,各地知府都有规定,不允许大量难民进城,并在城外搭建营帐,由官府与城内富商出资,设立粥棚,一日免费供应两顿稀粥。
如此一来,便于集中管理难民,另一个则是为了维护城内的治安,防止难民趁机滋事。
就连李鸿飞对于这样的设定,也没有任何异议,他不过是个普通人,没有能力改变如今这种不公平待遇。
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群难民中,挑选一些可用之人,也算是给他们谋了一条出路。
“姓名,年龄,籍贯,都会些什么活计?”负责招收人才的官员,按照惯例询问眼前之人。
由于事物繁忙,需要登记的信息实在是太多,导致这些官员,连头都懒得抬。
“老朽毕懋康,字孟侯,歙人,如今六十有三。”来人回答道。
听闻此人都六十三了,负责书写的官员,忽然一愣,随后停笔抬头,开始打量起眼前之人。
此人虽然年纪颇大,穿着也很朴素,与一般老农夫区别不大,但精神饱满,颇有一股儒家风范,想来应该是个饱读诗书的老者。
若是一般的招聘,像这种年过半百之人,根本没人理会,但知府大人说过,匠人这个行业,年纪越大,资格越老,手艺也越是纯熟,所以一应登记官员,也不敢造次。
“那您老都会些什么技术?”官员询问道。
这样的老人,自身保养地很不错,一看就不像下地干活的农夫,至于铁匠,木工这类的体力活,也应该不是这个老者所擅长的,难不成是个郎中?
“老朽乃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曾以中书舍人授御史,后因得罪当朝大臣,被罢贬至工部军器局大使,负责督造军器事物。”毕懋康回答道。
中书舍人御史,乃是明朝设立的,言内阁不当专用词臣,这种官职纯属吃力不讨好,虽拥有谏言权,而且连皇帝都不敢因为其言论不当而治罪,等于平白得了一张免死金牌。
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一旦这些官员言论太过难听,还是会被当朝的权臣,找各种各样的理由,罢免对方的官职。
毕懋康就是这样,他十九岁中进士,二十三岁官拜中书舍人御史,可谓是前途一片大好。
然而却因年少轻狂,做官不到两年,便得罪了当朝一片内阁大臣,最终被发配到军器局,做了个没有任何前途的正九品大使。
反正军器局除了匠人,最大的官员就是大使,总不可能将一名言官贬为匠人吧。
毕懋康乃是北方京师的官员,李自成攻破京师时,他随着一众官员南逃,不过一个小小的九品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