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侠武无敌-第3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已方经过此番实战,必然对此计有所熟悉,用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何况,威力不小的“疑兵营”,还未派上用场呢。

    不使用yi番,岂非太过浪费?

    更何况,近三千套清军服饰,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不合理筹划yi番,岂非显得华大统帅太过无能?

    此时,另外遥相呼应的战场,也早已偃旗息鼓。

    因为,朱洪竺之军,根本就未展开真正的攻击,不过是兵分多路,虚张声势而已。

    随着援军炮响,“华大联盟”之军,立即闻声而退。

    显而易见,其目的就是牵制清军主力,使之难以从容驰援。

    华枫之援军发动攻击之后,因路程较远,战斗结束较快,即便李成栋明知中计,恐怕也援之不及。

    显然,这yi切,都是华枫事先谋划的结果。

    当然,此时援军中的知情者,除“主谋”华枫之外,仅“从犯”姜瑶瑶知情。

    经此yi役,华枫之谨慎c之远见c之卓识c之深谋c之远虑,无不再次跃升yi个台阶。

    在用兵yi途,与无缘得见的传承恩师诸葛武侯相较,恐怕也无太大差距。

    当然,说到诸葛武侯最为拿手的阵法,华枫就差之千里了。

    华枫之所以成长如此之快,天赋之重要,当然不可忽视。但其从军实战经历,也是yi大要因。

    军营,委实是座锻造人生的大熔炉!

    沙场,委实是个磨砺人性的大舞台!

    姜瑶瑶回转之时,援军尚处于打扫战场的忙碌之中。

    随其而来的,还有yi条重要消息:yi万五千余清军,正在匆匆赶往此处。

    华枫闻之,立即心念电转。

    不过短短数息,已然得计。

    两人yi番交头接耳之后,姜瑶瑶再度弹身离去。

    尔后,华枫迅速召开了紧急军情会议。

    会上,华枫简明扼要的通报了相关敌情后,紧接着下达了三道命令。

    第yi道命令,三千“信徒”全部换上清军服饰,暂时尽归于骑兵“杀队”帐下。

    准备正面接触清军,重演之前的yi幕。

    具体如何应变,届时随机处置。

    第二道命令,骑兵“饵”队,分出第yic第二两支,共八百人马,与“突杀营”余下的六百人马yi道,变身“俘虏”,配合杀敌。

    第三道命令,其余诸军任务不变,各就各位。

    强调yi点,如若骑兵“杀队”c“突杀营”并未按计划回转,而是长驱直入,杀奔清军大营,那么其余部队,立即迅速前往,作为后续支援。

    至于伤员,由于只是轻伤,只需简单包扎处理,即可继续坚守岗位。

    当然,战后理应做出补偿。

    军事会议结束之时,刚好战场也已打扫完毕。

    于是各项工作得以迅速展开。

    情势所逼,不迅速也不行。

    现在,他们就是在与清军抢时间。

    抢在清军之前,到达待机地域。

    抢在清军之前,完成yi切战斗准备。

    华枫这边时间紧张,姜瑶瑶的时间更为紧迫。

    毕竟,还有近百里之地需要征服。

    好在其不但内力强横c轻功了得,而且精神力也是远超常人。

    yi路疾掠,根本无须降速,却能恰到好处的避过层层岗哨。

    百里之地,不过短短半个时辰,即已到达。

    而此时,那队清军不过行进了五十余里。

    华枫预定的待机地域,是七十里。

    时间,完全来得及!

    华枫用人果然厉害!

    整体而言,除华枫外,姜瑶瑶委实不愧为“信使”之最佳人选。

    其综合能力,比之昔日梁山好汉“神行太保”戴宗,绝对是全方位超越。

    因为,无论是行军速度c持续耐力,还是提前预警c自保能力,姜瑶瑶均远非戴宗可比。

    华枫不但用人眼光极为独到,对时间c战局的把握也极其精准。

    两军堪堪接触之时,正是朱洪竺yi部全面袭扰之时。

    心思细腻的李成栋,见朱洪竺余匪故伎重演,顿时大惊失色,心头懊恼之极。

    他知道,这前往救援的yi万五千人马,恐怕凶多吉少。

    心念电转间,立即做出三项决策。

    第yi项决策,求援。

    放下不可yi世的架子,派出五名信使,向清廷求援,兵力越多越好,武林高手越多越好。

    第二项决策,周旋。

    让副手率五余人马,应付袭扰之军。

    目的不求杀敌,只是拖延。

    第三项决策,出击。

    自己亲率余下的近两万大军,包括所有火炮c高手在内,迅速驰援那yi万五千之军。

    对这个让自己屡屡受挫c屡屡吃鳖的来犯之敌,李成栋已是深恶痛绝。

    恨不得食其肉c吸其血,抽其筋c剥其皮。

    本帅的yi世英名啊!

    竟然无端葬送于此

    喋血沙场yi世c纵横疆场yi生,历经大小上千战,方才搏得此赫赫威名。

    未曾想,到头来,竟然在这小小的阴沟中翻船。

    不灭此军,誓不为人!

    李成栋yi面发狠,yi面催军疾进。

    然而,yi向公平公正的时间老人,此刻对他来说,委实有些残忍。

    因为,就在其急行至六十里之处时,远方突地连珠炮响。显然,战争已然打响。

    据其估算,战场离此地至少也在二十里开外。

    就步兵而言,再快的行军,恐怕也要yi个多时辰。

    鞭长莫及!

    有些事c有些人,绝不容许犯错!

    更不容许yi错再错

    李成栋在应对华枫援军yi事方面,确实屡屡犯错。

    面对华枫这样强劲的对手,全力以赴尚且不知鹿死谁手,何况其之前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因此,yi败再败,也在情理之中。

    wxi7

第581章 关门打狗(三)() 


    华枫此“李代桃僵”之计,之所以能一再建功,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原因之一,骄傲自满。

    这点,前文已有提及。

    一代名帅李成栋,一向自视甚高,哪会将“华大联盟”这区区乌合之众放在眼里?

    认为自己亲自率队,必然手到擒来。

    事实证明,在李成栋雷霆手段打击之下,朱洪竺一部果然节节败退,举步维艰。

    如果不是华枫率援军突然出现,最多再过一月,“华大联盟”抗清义军恐怕就会土崩瓦解。

    正是因为其太过骄傲,侦探勘察、战略战术,都是粗枝大叶的率性而为,并未深入细致。

    这种凭经验定决策、摸脑袋做决定、拍胸脯下决心的后果,就是一败涂地。

    ……

    原因之二,敌明我暗。

    早有准备的李成栋,到达华东之后,立即将名满天下的陈近南视为劲敌。

    因此,出兵之始,其根据陈近南一贯用人喜好,做了许多针对性部署。

    事实证明,未雨绸缪的李成栋,取得了莫大成功。

    而足智多谋的陈近南,在老谋深算的李成栋面前,竟然处处受制,事事被动。

    从而导致“华大联盟”抗清义军处境,每况愈下。

    然而,华枫不是陈近南。

    ……

    华枫虽然在武林中名声极大,但充其量不过是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小子。

    虽然武功不弱,谋略滔天,但在行军打仗方面,并未有所听闻。

    因为,知晓其厉害者,非死即降。

    是以,李成栋对华枫其人,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甚至直到现在,他仍然不知对手是谁!

    正因为清军统帅李成栋对华枫其人,未能做到“知已知彼”,才导致屡战屡败。

    至于针对性措施,更是无从谈起。

    相较华枫而言,李成栋反而处于敌暗我明的不利处境,连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

    原因之三,出乎意料。

    鱼龙混杂的敌军之中,竟有华枫这样的人物,委实出乎李成栋意料。

    在他想来,来者不过是些热血上涌的武林豪杰。武功强则强矣,行军打仗定然一窍不通。

    对付这样的乌合之众,他李成栋有的是霹雳手段。

    未曾想,对方不但有谋略高手,竟然还懂得声东击西、遥相呼应之策;竟然还在短短数个时辰之内,将“李代桃僵”之计接连使用两次。

    甚至,恐怕此时正在使用第三次!

    如此决策,不但要求心思缜密,还要果断敢为。

    敌军竟然有如此人物?

    ……

    话说,华枫先后两次施展“李代桃僵”之计不假,但李成栋又从何得知?

    自然是得自细作打探而来的消息。

    经过两次前迎之后,对方“清军”越来越多,而“俘虏”却越来越少。

    但总人数,却基本保持不变。

    这,说明了什么?

    此外,第二、第三批大军前往之时,一直被动挨打的抗清义军,竟然破例发起了多路攻击。

    更加怪异的是,这些匪军都是一沾即走,并不恋战。

    突然发动进攻,却又避而不战。

    这,又说明了什么?

    ……

    诸多疑惑在李成栋脑海盘旋。

    经验丰富的他,使用排除法逐项考问。

    最终结论是:来者绝非自己人!前去迎接的两批人马,已被全歼!抗清义军之攻击,不过是虚张声势,配合来军。

    以李成栋之能,理应不会在同一地方跌倒数次。

    可是,他当初为何要接二连三的派出三批人马呢?

    客观而言,每一批人马的派出,原因各不相同。

    ……

    第一批,千余人马。

    既是迎接,也是试探,更是直前观察。

    战力并不算强,乃清军垫底的存在。

    李成栋派遣此军,隐有当炮灰送死之意。

    值此战局微妙之际,只要能探得来者虚实,损失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