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大周天下-第7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事一开始就很激烈,出营的黄巾兵首先发动了进攻,派了大约千人猛烈冲击刘校尉的阵型。
刘校尉既然能被皇甫嵩挑选出来担任此次试探性进攻的任务,本身当然是有些才干的,就像桓玄说的,他是将门出身,少习孙吴,因此虽然一上来就迎来了黄巾军的猛攻,却并没有显得慌乱,一边约束本阵坚守不动,一边分出了大约数百人,从左翼出击。
董旻、牛辅、徐荣、段煨诸将立在皇甫嵩的左手边。
段煨点头说道:“刘校尉知兵,此本阵迎贼,辅以左翼出击,此乃兵法之正奇兼用之道。左翼若能突入贼兵阵中,则本阵可随即而入;本阵若能击溃当面之贼,则左翼如虎添翼。”
说话间,数里外战场上的敌我兵卒已短兵相接。
千余的黄巾兵卒呐喊如狂,都没有扎发髻,只以黄巾抹额,披头散发地持着兵器撞入刘校尉的本阵。刘校尉从皇甫嵩征战数郡,乃是北军五校的校尉里立功最多的一个,也是久经沙场,与黄巾军交手过多次的了,当在西华城外之时,汝南黄巾的骁将刘辟、吴霸也曾这般地冲击过汉兵阵地,他和他麾下的部众不是头次见到这样的场景,尽皆能稳住阵脚。
牛辅“咦”了声,指着广宗城上,说道:“那两人是谁?”
众人的目光离开战场,转望城头,见不知何时,城上“天公将军”的大旗下站了两个人。
只见一人穿着黄衣,持一长杖,另一人披甲带剑,立於其侧。在这两人左右环列了数十个甲衣锦服的黄巾渠帅、小帅。
“天公将军”者,是张角的自号。所谓“天公”,大约一是指黄天,太平道拜信的黄越神是天帝的使者,二来也有自居皇帝之意,汉人有称皇帝为“天公”或“钜公”之习,三则又是指《太平经》里“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这句话里的“天治”。所谓“将军”,则是表示自家位尊,统带大军,两汉的“将军”不比后世泛滥,很尊贵,比如这次带兵出征的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主将,各统兵数万,征战一方,也只是一个中郎将之衔罢了。张角因以天公将军自称,并号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
董旻说道:“穿黄衣,持九节杖,又被一群黄巾渠帅簇拥,料来应是张角此贼,至於那个披甲带剑之人,或许便是张梁。”
周澈尽力望之,却因为离得远,到底还是瞧不清张角、张梁的相貌。他心道:“颍川波才、何曼,汝南彭脱、龚都、刘辟、吴霸,东郡卜己,才有长短,人有优劣,然各拥兵数万,攻略一郡,若不是因为皇甫嵩的镇压,几乎功成,皆不失为一地雄豪。太平道中各地的渠帅已是如此,这张角又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传道甚早,今年怕已五六十岁了吧?”
张角能够拥有这么多的信众,得到这么多各地雄豪效忠,本身必有过人之处,只不知是口才雄辩过人,还是宽宏结士过人,又或是雄才大略过人,又或是气度风姿过人?又或是兼而有之?两汉方士、道徒作乱的很多,而能做到这么大规模,一人振臂,八州响应,百万众揭竿而起,州郡为之一空,朝廷为之震动的唯独张角一个。
周澈对这个人真的是很好奇,很想能亲眼见他一见,望城头良久,心中想道:“囊日天下大疫,张角持杖云游天下,不惧病死,深入疫区,虽然他的治病之方实为无稽之谈,又或许当时他就有了不轨之意,但这份不顾性命、冒险拯救疫民的作为却值得尊敬。”
这时周澈心中忽然想起了后世的一首古风歌似乎很配张角:
化外山间岁月皆看老,落雪无声天地掩尘嚣。他看尽晨曦日暮,饮罢腰间酒一壶,依稀当年孤旅踏苍霞尽处。
风霜冷冽他眉目,时光雕琢他风骨。浮世南柯一梦冷暖都藏住,哪杯酒烫过肺腑,曾换他睥睨一顾,剑破乾坤轮转山河倾覆。
他三清尘外剔去心中毒,尝世间百味甘醇与涩苦。曾有谁偏执不悟,谈笑斗酒至酣处,而今不过拍去肩上红尘土。
风霜冷冽他眉目,时光雕琢他风骨。浮世南柯一梦冷暖都藏住,哪杯酒烫过肺腑,曾换他睥睨一顾,剑破乾坤轮转山河倾覆。
到最后沧海一粟,何必问道多殊途。当年论剑峰顶谁几笔成书,纵他朝众生再晤,奈何明月终辜负。
坐听晨钟难算太虚有无,天道勘破敢问一句悟不悟。
山河茫茫,正邪谁掌,天地无光。黑白不辨,我自断阴阳!笑苍生,谓正道,是非对错一生烙上。
尽人心,尽险恶,尽虚妄。逆者戮尽看清模样!舍我一身血肉,也决不退让!善与恶,但凭一纸糊涂卦。
笑千古,说邪魔,胜者为真负者何假?尽世俗,尽残疤,尽浮夸,问人之初以生死答。
求梦醒一刹,纵我满身罪孽,也绝不会怕!苍生怒骂!天下共伐!我无牵挂!以杀止杀!屠出个真假!
是地狱,邀君下,看透世间虚妄浮夸。何为道?何为正?何为法?
我行即道我身即法!
正邪无需话!
血染山河换一个天地无瑕!
这时皇甫嵩只往城头望了一眼就很快收回了目光,重又注目战场之上。
他已经接连平定了两州数郡的黄巾军,斩获数十万,张角虽是魁首,冀州黄巾虽然悍勇,但现今广宗被围,彼等在他的眼里也只不过是笼中之鼠,他有十分的自信早晚能把广宗攻下。广宗只要一下,张角就任他摆布了。因此之故,他现在对张角并无什么兴趣。
交战场上,敌我两部的兵卒陷入了缠斗。
不过广宗黄巾尽管悍勇,却明显得不擅长布阵,冲入刘校尉阵中的黄巾兵卒大多只是倚仗个人武勇,很多都是单打独斗,彼此配合得不多。刘校尉部在顶住了黄巾军的第一波猛攻后,随着左翼那数百人的出击奏效,渐渐地在守阵之同时有了余力展开反击。
汉兵中军。皇甫嵩所在的望楼上,一个汉军司马撇嘴说道:“广宗黄巾亦不过如此!”
这个司马是随从皇甫嵩来的。他此言一出,宗员、董旻、牛辅等人的脸上就有些挂不住了。“不过如此”这话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讽刺宗员、董旻等人连这样稀松平常的敌人都打不过,久战无功,耗费粮饷么?董旻和董卓一样,从小生活在北地,精於骑射,颇有勇名,最受不得别人小觑,当下冷笑一声,说道:“只希望等会儿司马还能说:广宗黄巾不过如此。”
“此话何意?”
董旻不回答他,冷笑道:“且观战就是。”
这司马莫名其妙,追问再三,董旻只是不说,忽然闻得营中另外几座望楼上欢呼声起,忙转目望向阵中,见刘校尉部的左翼成功地击穿了出战的那千余黄巾的后阵,刘校尉趁机击鼓挥旗,率本阵三千余人急击之。两面夹击之下,这千余黄巾抵挡不住,节节败退,眼看就要退回到排列在营前的那数千黄巾兵卒的阵前了。
这司马大喜,说道:“前锋失利败退而列阵营前的贼军主将却不知避让,被这股败兵一冲,必乱阵型。阵型一乱,贼将败矣!”
董旻嗤了下鼻,不理会他。
周澈心知此中必有蹊跷,聚精会神地观望战场。
荀攸在他身后,突然低声说道:“不好!”
桓玄也说道:“刘校尉恐将败矣!”
刚才那个司马说黄巾兵败了,这会儿桓玄却说:刘校尉将败。
(本章完)
第659章 黄巾死士有何惧 举荐关张万人敌()
由于周澈、桓玄、荀攸以及那个军司马都站在皇甫嵩旁边,此时皇甫嵩听闻桓玄细语心道:“桓玄江东寒士,背负叛逆旧名,向无高望,却竟机智多谋,长于战阵之道,也不知皓粼是怎么收服他的?皓粼本就英武,又得此人与荀攸相助,也难怪他昔日在颍川、汝南能以区区数千郡兵、义从与拥众十万的波才、何曼、刘辟抗衡,保全半郡,并又在其后的汝南、东郡之战里屡立奇功。”
他赞同荀攸、桓玄的意见,也认为刘校尉恐怕要落败了,却是因为他看到排列在黄巾营外的那黄巾兵主阵在迎对败退的那千余同袍时稳立不动。既然稳立不动,说明必有后手。
果然,正如他和桓玄、荀攸之所料,败退的那千余黄巾在快要退到营前主阵的时候,发一声喊,分为两股,向左右奔去,不但没有冲击本阵,反而将本阵一下暴露到刘校尉部的前方。
从皇甫嵩、周澈这里望去,可以看到刘校尉部在败退的那千余黄巾蓦然散走之后,整个阵型略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刘校尉有些措手不及,大约也是意识到了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好像有撤退之意,然而此时他们距离黄巾兵的主阵只有百步之远,却是退之不得了。
周澈转身,向皇甫嵩进言:“督帅,刘校尉似是中了贼兵诱敌计,澈愿率本部出营救之。”
皇甫嵩摇了摇手,说道:“今日出战本就是为试贼兵战力,胜败不重要。刘校尉虽中贼计,本部四千人伤亡不多,犹有三千余,且阵型未乱,纵使会有小败,安全撤回应是无碍。”
周澈应道:“是。”转回身,接着观战。
适才出营的黄巾兵卒约有五千人,分出了千余人去击刘校尉部,剩下的还有四千兵卒左右,此时悉数列阵营前。宗员於望楼上远望之,说道:“刘校尉中贼计,深入敌中,前为贼之坚营,后距我营甚远,当此之时,只有奋力进击,将眼前之贼击溃,才能安然撤回。”
若不把列在黄巾营外的这四千黄巾兵卒击溃,那么在撤退时就必会受到他们的追击。行军打仗靠的是一口气,进攻时气可能提得很足,可一旦撤退,这口气就没了,气一没,斗志就没,斗志一没就任人宰割了。尽管皇甫嵩在汉兵营外放的有接应人马,而且其中有骑兵的存在,可毕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