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大周天下-第7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甫嵩介绍说道:“这位便是燕县王公。”燕县是东郡最西边的一个县,临陈留郡,在白马县的西北边。相比汝南、颍川,东郡一则辖县少,二则文化底蕴也不如之,故此名士不多,有名的门阀士族也少,燕县王氏是其中一个。周澈心道:“燕县王公?”瞧这个老者六十来岁,心道,“王氏乃燕县冠族,其族中最出名的有两个人,一个叫王从,乃是王氏的家长,一个叫王环,乃是王从之子。观此老者年岁,必是王从无疑了。”当下行礼,说道,“小子周澈,拜见王公。”

    这老者忙叫他起身,笑道:“我适才听将军说:周君从军征战,常为王师先发,攻伐战取,无往不克,今早已名震豫、兖两州。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如此的功勋,子曰:‘后生可畏’。”笑对皇甫嵩说道,“今见周君,乃惭愧我之老朽无能。”皇甫嵩微微一笑,叫周澈入席坐下。交谈几句,这老者果然便是燕县王从。

    士族之中,有很多都是父子齐名、兄弟齐名的,比如颍川陈氏,陈寔与他的两个儿子陈纪、陈谌齐名州郡,号为“三君”,又比如荀攸族里,荀爽兄弟八人号为“八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是因为“知识的垄断”,士族大多世代传习儒学,父传子、子再传子,代代相传,称为“家学”,有这样一个优良的先天条件,就算是中人之资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相比那些没有“家学”的寒士们自然就更容易出现人才,另一个则是因为“舆论的垄断”,花花轿子人抬人,士族之间彼此吹捧,你夸赞我家的子弟,我夸赞你家的子弟。两者结合,就出现了士族里多有父子、兄弟齐名的现象。

    这个燕县王氏也是如此,王从与他的儿子王环并有名於郡中。王从年轻的时候也曾出仕,从郡吏做起,最高任过大县的令,当过千石的官,转任三县,后见升迁无望,便辞官归家,专心教子。他教子的成果很好,王环今年不到四十,已然青出於蓝,先是仗着其父的荫庇,二十多岁时出仕郡中,先为督邮,继被擢为郡功曹,接着又被任为郡上计掾,举孝廉,五年前进京“上计”,上计就是向朝中汇报当地的经济情况和财政收支基本情况,为国家编制财政预算提供依据,因为表现杰出,被留在朝中,拜为“郎”,一为郎官,身价便大不同,而在众多的郎官中,“孝廉郎”,也即由孝廉而被拜为郎的,更是其中的翘楚,打个比方就好比是后世的状元、探花郎,很快就出为大县之令,他也确实是个人才,在任上政绩显著,前年被擢为荆州一个小郡的太守,已是两千石的高官了。——通过进京上计而一跃龙门是两汉常见的事情,也算是一个升迁的正途,颍川上计吏郭图就一直希望能被朝中留用,只是可能他机会不到,虽然连着好几年进京上计了,却一直没有能被公府相中。

    周澈来找皇甫嵩,不是专门来拍马屁,而是有事情的,和王从、皇甫嵩对谈了一会儿,王从看出他似心中有事,很识趣,笑道:“今濮阳、白马虽下,卜己仍未被擒显戮,我就不多打搅了。将军,周君,告辞了。”卜己起兵后,王从聚集了数百的族人、宾客、徒附,坚守自家在乡下的庄园坞壁,虽不足以建立功勋,但却也保住了王氏一族。周澈带汉兵入郡之当时,他就听说了,不过因为皇甫嵩当时还未到,所以他没有来,又在听说皇甫嵩带数万精兵至后,他马上带着自己的私兵,也就是那数百的族人宾客前来,本是想趁机立些功劳,不过却没料到皇甫嵩获胜的如此快捷,所以却是来晚了一步。对他的来意,皇甫嵩是清清楚楚,当下笑道:“王公既然来了,也不必急着走。公名重东郡,若是愿意,可且留在军中,待日后平定了东郡之后,还得借助公之名望安抚百姓啊。”

    皇甫嵩如此善解人意,王从自是没有拒绝的道理,痛快地答应了。

    送王从出了帅帐,周澈与皇甫嵩转回帐中。周澈心道:“要说起来,皇甫嵩乃是将门出身,但他对士子们却实在是十分厚待啊!尤为难得的是,他如今贵为持节督帅,掌数万步骑,转战数郡,战无不胜,攻杀的黄巾兵数十万计,却仍然毫无跋扈骄横之色,在面对士族时仍是‘礼贤下士’,不但对名闻天下的士子、士族如此,甚至在只是有名於一郡的小士族面前也是如此,难得难得啊!”

    皇甫嵩归入榻上,示意周澈也坐下,笑说道:“皓粼,连日鏖战,你部不曾得歇。数日前,你更亲带部卒与来援白马的黄巾贼激战至半夜,由酉至亥,连夺贼三面将旗,斩杀数百,使城中贼韩力不敢出城,使援贼数千人退兵五里。正是因为你与南容(傅燮)牵制住了白马城内城外的这近万贼兵,我才能从容取下濮阳。这些天,你辛苦了,我不是叫你在营里好好歇歇么??怎么却又跑来我这儿了?”他对周澈是越看越喜欢。

    他最初重用周澈,一是因为周澈守住阳翟、迫使波才等空有十万兵马却只能龟缩颍川郡南,另一个则是因为周澈的出身,汝南周氏,又是四世三公袁家女婿。袁氏、周氏和燕县王氏可不一样。王氏只是一郡士族,袁氏、周氏乃是天下名族。他虽与周氏没多少交情,但周氏的子弟他肯定是要照顾的。不过慢慢的,他对周澈的喜爱却就与周澈的出身没多大的关系了,他更喜欢的周澈的勇敢、多谋与谦虚守礼,就像在围击西华时,他对身边诸人的感叹:“将来定边讨贼安汉室者,此子乎?”两汉数百年,边患不断,前汉是匈奴,本朝是羌人,要想安定边疆,不使百姓受害,必须有名将镇守不可,他对周澈的未来抱有很大的期待。

    周澈跪坐席上,腰杆挺得笔直,手放在膝上,目光微微向下,落在皇甫嵩的胸上,恭谨地说道:“适才王公说‘今濮阳、白马虽下,卜己仍未被擒显戮’。督帅,澈正是为此而来。”

    皇甫嵩说道:“噢?”

    周澈说道:“卜己乃东郡黄巾渠帅,他一日不被擒,这东郡就一日不算平定。我拷问了一些俘虏里的小帅,卜己在多年前就拜入了张角门下,是张角的大弟子之一,在东郡颇有些名望,当日他造乱,登高一呼,从者数万。我等虽击克、歼灭了他的主力,却被他逃走了,若不及早把他抓住,一旦被他逃到河对岸去,恐怕会死灰复燃。”

    皇甫嵩点了点头,笑道:“怎么?你是来请缨的么?”

    周澈离席拜倒,说道:“澈请帅令,追击卜己。”

    皇甫嵩说道:“自入东郡以来,你几乎无日不战,部卒难道不疲惫么?你还能再战?”

    周澈说道:“‘宜将剩勇追穷寇’。澈部虽连战多日,却尚有剩勇,且将军连复濮阳、白马两县,歼灭东郡贼数万,眼看东郡克复在望,士气振奋。卜己所带不过数千人罢了,不需将军增兵,只澈之本部就足能将之击灭,最多三天,澈定能把他擒获,带到将军帐中。”这若是孙坚请战,必是慷慨激昂,而周澈却是语调平缓,相比平时,只是多了几分坚定。这几分坚定,也可以看做是他的自信。

    皇甫嵩心道:“真周家潜龙!”说道,“好!你既有这等信心,我岂能不成全?”

    周澈说是不需增兵,皇甫嵩却也不能真的一个兵马都不给他,当下拨了五千三河骑士与之,与他本部合兵,共近九千步骑。在营中又休整了一夜,次日一早,周澈带部出营。

    (本章完)

第649章 奋力直追终拦截 擒获降将不归顺() 
    皇甫嵩夜取濮阳,卜己、李复带着两千多人仓皇出逃,濮阳北边数里外便是黄河,他们没有准备,是仓皇夜遁,没有船只渡河,因而便沿河向东北走赶到了黄河边,从城破到现在,一天一夜了,他与李复逃出城后,因为惧怕被汉兵追上,根本就没有休息过,逃到这里,他骑的有马,倒是还能坚持,可部众们多是步卒,实在撑不住了,不得不在在此暂歇。一天一夜没合眼,没吃饭,黄巾兵卒们早就疲惫不堪,又饿又困,许多人倒下来就睡着了。卜己却毫无睡意,他一边令人去点算人头,一边与李复驱马到了黄河岸边。

    黄河滔滔,滚滚东去。卜己与李复两骑立在河边堤上,远望高天宽河,水气扑面弥漫,河水汹涌奔流之音如滚滚的雷声,只见河水奔腾如龙,浩浩荡荡,日夜不息,不见其首,不知从何处来,亦不见其尾,不知往何处去,顿觉人之渺小。

    自古以来,黄河常有水患,只东郡一地在两汉期间就发生过多次的水患。前汉武帝元光三年,“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发卒十万救决河”,武帝因令臣吏治河,先用汲黯、郑当时,未能成功,又用汲仁、郭昌,费时多年方才功成,但也只保住了八十多年未曾再有黄河水患而已。成帝建始四年,河又决,决馆陶及东郡金堤,洪水“泛溢兖、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又到本朝明帝年间,明帝用乐浪郡(今朝鲜平壤西)人王景治河,发卒数十万,用时一年,耗钱百余亿,修堤千余里,这才算是治住了黄河之水患,从此之后直到三国很少再有黄河决堤的情况出现了。王景所筑之堤非常坚固。堤岸沿用了过去的名字,仍旧名为“金堤”,取“固若金汤”之意,尽是用大石筑成。

    卜己向左右望去,只见这河水苍茫不见首尾,又向对面的堤岸望去,因为相距太远,看不清楚,只见那迤逦绵延的堤岸亦不见前后,与南边的这道堤岸夹河对峙,仿佛两道坚固的栅栏,把这如虬龙的河水牢牢地困在了其中。他望之良久,心潮起伏不定。

    李复和卜己都是本郡人,对这条黄河早就看惯的了,他年纪轻,又是轻侠出身,并非太平道的信徒,不了解卜己此时的心态,他满心中只充满着战败的沮丧和惶恐,见卜己久久不言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