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第一太子-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就是我赵匡胤的信条,一时间赵匡胤的信心又回来了。
又一次成为那个当年信心满满的赵匡胤了,赵旭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这个变化。
赵匡胤并没有继续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下去,还继续说着刚才那个话题,那就是皇帝为什么称自己寡人。
“刚才我说到一个帝王,什么事情都要先为社稷考虑,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一个想成为青史留名的皇帝所做的,但是也有为自己先考虑的。”
“不过这些想先为自己考虑的人最后都成为反面教材了,为了我们赵家的大宋江山我是不会这样做的。”
看来赵匡胤还看的很清楚,本来他就是一个头脑很清醒的人,不然也不能迅速的崛起了。
“正因为我们这些帝王,总是先从社稷入手,所以很多的私人感情都是没有时间去过问的,慢慢的帝王的朋友很少很少,以至于传出来,伴君如伴虎。”
赵匡胤说到这里的时候,显得有点失落,这也是帝王的悲哀,没有办法谁让他们是皇帝呢?
“父亲,那都是那些不得志的人传出来的,你看那些能臣干吏怎么不说这一句话,再说了帝王行事岂是他们能够揣度的。”
赵旭最反感的就是这些人,自己不得志了吧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他们以为治理国家什么都要按照他们的意思来。
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有经天纬地的能臣,是皇帝的左膀右臂,皇帝要是不用他们就是损失。
可以他们那里知道事情那里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皇帝考虑的事情能会那么简单吗?
所以有时候他们触怒了皇帝被皇帝贬官或者说是被下狱,但是他们却说皇帝的不是
什么皇帝不明事理,受奸臣的蒙蔽,这情况是有的,但是不是每个帝王都是这样吧。
什么伴君如伴虎,我看着都是胡扯,这都是他们为自己鸣不平呢,什么人都是,想当****还想立牌坊。
这番话赵旭说出来之后,赵匡胤忍不住好好大笑,这个家伙平时说话都是一套套的。
怎么今天说出来的话有点地。痞流。氓的味道,将那些自命清高的人说成是想当****还立牌坊。
不知道让那那些人听到之后会有什么反响,不过想想也真是这样的,但是也不能直接这样说吧。
赵匡胤知道这是赵旭说的那些文人们,他也搞不清楚,儿子为什么对这些文人有敌意。
虽然自己不喜欢这些文人,但是这样的人用着放心,不想武将那些造反,所谓文人造反三年不成。
“旭儿,我们觉得你说的这些话是针对某一个人,或者是那些文人呢,他们可都是治理国家的官吏呀,你是……”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夺得了皇帝的位置,他不想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所以他在心里是十分的排斥武将的,反而很是信赖文臣。
“没有,我这是感慨历史吧,对了您说那些文人是治理国家的能臣,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是治理国家的好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好手吧,会读书并一定会做官!”
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做个好官,能臣,弄不好是个书呆子,整日里只会个什么诗云子曰的。
“不会吧,那些文人都是熟读圣贤书的,怎么不会做个好官呢?自从有科举这就是选官员的好办法呀?”
赵匡胤虽然不是十分的精通文墨,但是也不是个白丁,很多道道也是懂得。
“我的老爹呀,你看看那本圣贤书上说如何当个好官了,这样的圣贤书只能修身养性,它能教会你怎么断案吗?能教会一个官员怎么给罪犯判刑吗?”
经过赵旭这么一问,赵匡胤也反应过来了,这书里面还真的是没有这些东西,以前怎么没有注意这件事呢/
“恩,以前还真没有发现有这事情,对了我还想着为我们大宋开科取士呢,这样还怎么取士?”赵匡胤有点犹豫了。
“那还不简单,开科取士是好的,但是考的内容我们可以改一下吗?比如我们可以吧科举分几个科目考试,有考文采的,也考我们大宋的刑律等,最后将他们的成绩汇总起来,决定是否录用。”
既然要选拔真正的有能力的人才就不能只看他们的文采,文采好不一定其他的好。
这要看一下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要全面的发展,这样选出来的官员就不是穷酸的文人。
因为只会写几篇文章的人是一定不会中的,还有其他的要考察,这就是赵旭对科举的大概想法。
后来大宋就是实行的他的科举考试科目,不用说,选出来的人,都是人才,实用的人才。
本书来自 品&书#网 html/22/22352/
第152章 父子话科举()
中国的选官制度几经波折,以前都是世家门阀掌握着整个国家从朝廷到地方的权力。
如果皇帝的命令这些世家大豪不满意的话,那么这个政令就很难推行下去的。
后来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称帝,用九品中正制囊括了天下的英才,才是他的江山稳固。
这个时候的士族的势力还是很大的,其他途径进来的官员根本就不能进而他们抗衡。
但是这个时候的官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寒门子弟也有了很大的仕途晋升的方法。
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入仕了,这样他们才有资格拿到当官的通行证,这一点无疑是进步的。
知道隋朝的时候开始有了开科举取士这才进一步的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大门。
唐朝的时候更加的规范,将科举更是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这就给了那些寒门的读书人以更大的空间。
在武则天代唐称帝的一段时间里,更是开创了武举这一科目,为那些习武的人进入仕途提供了便利。
到了宋代科举是更加的发展,这不还没有举行赵匡胤登基后的第一场科举呢了吧。
但是赵旭还是比较推崇这个科举的,他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也是觉得这是一个创举。
首先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官员选拔的一个极大的颈部,是在中国官史上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的。
在它没有出现之前两汉的察举制度和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度是比较先进的选官制度了。
但是科举制度的出现就完爆这两个制度了,为什么?因为它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平的。
后世的一些寒门大学生,通过高考走向大学,不正是这一公平的体现吗?这一点赵旭见的是很多的。
从中国的发展上来讲,科举制度还是比较重要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科举制度的出现、发展和演变,正是适应了中国当时的**主义中央集权的。
当然了科举制度也间接的促成了唐宋时期丰富灿烂的文化,想一想后世的那些什么《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之类的不都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但是赵旭是更多的知道,科举制度还有个很大的弊端,从长远来看这就十分的严重了。
这一制度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教育的全面发展,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科举考试而弱化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
这一点对华夏的后来影响是极大的,直到很多年后也是没有能够改变。
赵旭也十分想改变这种状态,他现在也是有能力做些什么了,这一点是他比较满意的。
但是他更加的直到现在还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眼前就是要解决的是科举的科目问题。
刚才他说的是科举的长期弊端,那自然是有短期弊端的作为朝廷选拔官吏的最主要的途径,它主要是看考生的文采了。
这就有问题了,文采好不一定有德行,有能力。但从一篇文章根本无法从根本上看清一个人是如何的。
这些选拔出来的官吏可是以后要到国家的基层去的,这要是选出来的人是也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可就完了。
赵旭脑袋里正在想着这些的时候,赵匡胤这边忍不住的问了一句:
“你说的考这些科目,到底是为什么呀,自从有科举以来也没有考这么多的东西,即使是唐朝也只有进士明经两科的,你这么做?”
赵匡胤担心这么做会引起那些读书人的不满,一个不满没有事,如果都有意见就完蛋了。
“父亲,难道科举制度刚出来的时候就有这么进士和明经两科吗,那不过是后来才有的,现在我们进一步发展有什么不对的吗?我们只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赵匡胤听后,没有说话,儿子说的也对,什么都是不断的发展的,科举制度也是不例外的。
以前并没有科举这一说法,后来的隋朝首开先河,创立了科举制度,为读书人,开辟了一条道路。
后来唐王朝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制度。
这些制度也当然就包括了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就是隋炀帝的科举制度。
但是唐朝并不是只是简单的继承了他的这一制度,不然的话,那也太没有新意了吧。
唐朝为了证明自己和隋朝不同,对这个所谓的科举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正是他们的这一举措,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在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也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帝的创举,估计是李老二,也就是李世民。
按照这个规定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可是有点多,要不是赵匡胤为了明年科举的事情,专门看过这方面的书籍,他还真的是记不住的。
赵匡胤隐约的记得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这林林总总的总共合五十多种。
当然了这些只是在唐朝初年的时候实行过,后来很多的科目都是被取消了,再说了很多的东西都是没有什么大用的。
所以明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