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人都爱马文才-第5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如今元法僧要献徐州,那可是实打实的徐州,徐州辖七郡二十四县,按后世的地理位置看,据鲁、豫、皖、苏要冲,历来是军事重镇,更别说魏国还在这里囤积了几万大军。
萧综被封的诏书在先、献书在后,一旦梁国收归了徐州,那萧综就从一个刚刚起步领兵的宗室一跃成为真正手握军政大权、守卫边境的实权王爷,这一连串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还不是萧综从哪里争来的,纯属意外!
在一些笃信命理的人看来,这萧综运道好到吓人,他刚被赐持使节督领五州军事,这徐州就要南归了,这不是天命所归,什么是?
于是乎,豫章王府的声势一下子高涨到东宫都不可小视的地步。
元法僧的献书到了梁国之后,萧衍立刻就召开了御前朝议,梁国流内、流外的文武官员都齐齐到场,一干皇子也均都到场,共同商议这徐州收不收的问题。
南朝这么多年都没有将徐州打下来过,能将徐州收归梁国实乃不世之功勋,没有人会对这样诱人的馅饼不动心,萧衍也不例外,然而他才刚刚起了个头,便有三四位重臣出来反对。
“陛下,元法僧虽然提交献书献上徐州,但元法僧不过是魏国的宗室,又不是魏国的皇帝,这献书只凭他一人之意,如何能作数?”
左仆射徐勉躬身道:“如今魏国大军已经快要抵达徐州边境,元法僧叛国又要南投,军中怕是早已军心浮动。臣担忧吾等去接收徐州的人马还没到徐州,徐州就已经易了主,到时候我国骑虎难下,难道要拿着元法僧的献书去向魏国皇帝讨要徐州不成?”
徐勉提出的意见也是大部分官员的疑虑,萧衍也知道这种可能性很大,微蹙着眉没说话。
另一位站出来反对的是征虏将军、竟陵公曹皎,他的祖辈曾是刘宋时期的徐州刺史,父亲是梁国名将曹景宗,此时亦有发言权。
他忧心忡忡地说:“陛下,魏国虽有内乱,但一直都是宗室内乱,之前魏国接受我国的结盟请求,更是派遣了使臣来到我国,如今接受元法僧的献书,乃是背信弃义之举。”
曹皎顿了顿,又说:“如果我们接受了献书,便等于魏国宣战,两国刚刚和平没有多久,就又要再起刀兵,苦的只是两国的百姓。臣更担忧的是,一旦我国和魏国宣战,魏国必定先一致对外,那些原本的矛盾和动乱会被转移到我国,倒解了魏国现在的燃眉之急。”
魏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仗打,鲜卑贵族为主的军中得不到升迁和发财的机会,六镇也穷到要活不下去。
如果举国而战,军队势必要重新崛起,魏国本就国力昌盛、兵强马壮,这一番岂不是给了魏国上下一心的机会?
“陛下,现在是农忙之时,怕是不适合这时候出战啊!”
“陛下,元法僧素无治干,又贪婪暴虐,这样没有德行的人投效我国,是祸不是福。更何况徐州身处魏、梁夹地,周边又有萧宝夤的大军虎视眈眈,一旦我们得到徐州,便要派遣大军防卫周边的魏军,得不偿失!”
一时间,朝中反对之声越来越大,好似那元法僧献上的不是徐州,而是什么一碰就炸的妖物。
萧衍默然不语,冷眼看着这些人据理力争,一个个一副恨不得肝脑涂地的样子,心中却有了冷意。
尤其当秘书监王筠提出“没有德行的人没有资格投效我国”时,萧衍心中的不悦终于到了顶点。
这些不愿意接收献书的,都是东宫一派的官员。为什么如此反对,他心里明镜一样的清楚。
若是一些小事,萧衍为了太子的地位和权威,多半也就应和一番,给了他足够的尊重,可这件事事关徐州,他却不想和往常一样。
而且“没有德行的人没有资格投效我国”这样的话,根本就不是治国的人该说出来的话。
王筠是他挑选给太子的东宫侍官,他出身琅琊王氏,在东宫之中身份极为清贵,学问也好,无论诗书还是绘画都有极高的造诣,对德行也特别看重。
太子年幼时,萧衍不希望儿子学坏,就将这位对操行要求极高的清要臣子赐给了萧统,任职太子家令,行劝谏之事,结果萧统确实长成了谦谦君子,可似乎也被这些人教过头了。
东宫出声反对的这些人里,除了徐勉和曹皎对军事有所了解,其他人反对的原因都颇为扯淡,根本说不到点子上,明显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萧衍也就越发不耐烦。
在场的都是老臣,萧衍不悦自然被发现了,于是附和声越来越小,到最后,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进献徐州之事,在这一片争执之后,从国家大事,变成了二皇子和东宫太子的博弈,大部分中立的臣子都不愿趟这浑水,原本有意见的也不愿提了,束手旁观不予发言,这倒更显得满朝都是太子一家之言,在一旁候着的新任南兖州刺史兼五州兵马督领的萧综也越发孤立无援。
待到声音终于静下来了,萧衍这才冷哼出声。
“诸位臣公都觉得不该接受元法僧的献书?”他的目光扫过朱异和谢举,“如此说来,元法僧献徐州,倒是我梁国的大祸了?”
朱异伺候萧衍多年,立刻明白萧衍是想要徐州的,连忙出列奏言:“陛下,元法僧进献徐州,乃是幸事。如今魏国胡太后荒/淫/无/道,天下英杰皆起南投之心,之前杨大眼将军之子便是证明。”
他笑着说:“所谓千金买马骨,如果我们拒绝了元法僧南投之求,以后便再难收归北方的名臣良将了。更何况,依臣看来,收下徐州也不是那么危机重重。一来,元法僧麾下的将士皆是元叉一脉,既被视为叛贼,便不容于元魏皇室,绝不会起反复之心;二来,徐州易守难攻,若元法僧是真心献城,我国取了徐州,未必需要用大军守城。”
“更何况,反正是白来的徐州,就算丢了,对我大梁来说,也没什么损失。”
他笑呵呵地说着,那神态不似臣子,倒像是个商人。
“可要是真得了,那可是一片要地。”
朱异玩笑的一句话,倒让朝中不少人附和起来。
谢举身上还任着太子舍人,说起来也算是太子一脉的官员,但他确实更支持收下徐州,所以一直一言不发,现在皇帝看他,他不能再继续保持沉默,只能还算客观地说:
“元法僧献城,在大义上确实没有名分。但如果此事操作得当,也未必不能拿下徐州。”
元法僧还是魏国的臣子,魏国又没内乱,他一个将军领着魏国的领土投了敌,要梁国接受了投诚,确实等于打了魏国的脸,和宣战也没有两样了。
这话说的不置可否,萧衍有些失望,待看到一旁站着的马文才似乎若有所思的样子,好奇问道:“佛念,你是白袍军的参军,此事你怎么看?”
从头到尾,马文才都置身事外,并没有下场参与争执,但皇帝有意抬举他,要他在这种御前朝议上露脸,他当然毫无轻忽之意,而是丢下一个众人未知的消息:
“陛下,元法僧是不是已经在彭城称帝了?”
他是散骑御史,又是秘书郎出身,平日里帮着皇帝处理文书,今早似乎在案头见到了这个消息。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旁人惊讶,萧衍却是毫无惊色,明显早已知晓,只是压下来没有告知诸臣。但是连太子都没有知道的消息,马文才却已经知道了,这让不少人不得不重新掂量起皇帝对马文才的信任。
萧衍自然知道元法僧在五天前登基了,只是这消息也是清晨才传到建康,他也是知道这个消息,才认为时机已到,开启了朝议。
只不过他帝王心术,按下了这个消息,想要看看众人对时局的态度罢了。
马文才见皇帝没有猜疑之态,这才看了太子一眼,尽量保持客观态度地开口:
“如果元法僧还是魏将,我们接受了献书,在大义上确实站不住跟脚。可现在元法僧自立为帝,无论旁人认不认,在名分上,他地位与魏主相等,我们接受的是一国之主的献书,不是魏将的。”
“况且,正如诸位臣公所言,这元法僧不是个有才干的人,如果我国拒绝了他的献书,哪怕徐州城高兵强,怕是他撑不到几天,就直接投降了。可要是元法僧拒不投降,徐州身处要冲,两虎相斗,必可大大削弱魏国的国力。”
马文才又不似太子和皇子们那般有那么多的幕僚和属官,凡事已经习惯了自己思考,此时应对起来,毫无犹豫之态。
“唯有接受了元法僧的献书,让他得知我国会驰援,才会放下顾虑死守徐州。到时候派出一位使者先安抚徐州、告知我国必保徐州和元法僧一家富贵的决意,再派出一路大军援应”
“则徐州可得。”
第385章 慈不掌兵()
对于很多大臣来说; 这马文才不过是皇帝新信任的一个宠臣; 说是“天子门生”,其实不过是一次等士族; 只不过因为一些不能言说的原因; 侥幸得了天子的看重而已。
不过在同龄人之中,马文才确实有着士人少见的才干和庶人没有的眼界,加上他能敛财、会骑射; 朝中许多大臣都听闻过他的名声; 又知道他深受皇帝信任,对他还算尊重。
然而在此之前,马文才一直都是内臣; 才能并不外显; 即便他能协助陈庆之管理好白袍军,也入不得这些心高气傲的重臣之眼。
这是马文才第一次正式参与御前朝议,也是首次展露出自己在军事上的才能; 有理有据、心思缜密,可谓是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当下便有许多老臣用“后生可畏”的眼神看向马文才; 就连一直不便出声争取的萧综都诧异地打量了他好几眼,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替自己说话。
明明祝英台是太子的人,怎么看; 他和太子也要比自己亲近。更别说这几年他都明里暗里给他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