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冠绝新汉朝-第9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平年代还好,这些人只能忍耐,并且期待自己的妥协和退让,能让自身逐步融入华夏文化之中,至少可以确保后代子孙能进一步融入其中,那也是值了。
但天下大乱之后,朝廷威严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兵强马壮者脱颖而出,那些生活在部族争霸中的胡人,因此得到了兵马权柄,作乱之后,也建立了威望,这就滋长了族群之别和矛盾冲突,发展到了后期,就是关中之中各族叛乱不断。
到了最后,氐人蒲洪的叛乱,终于断绝了这个小朝廷,最终造成了关中政权的终结。
后世在谈及这关中小朝廷的时候,一般称之为关中割据政权,并不认可其正统身份,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小朝廷,实际上连关中这些土地都不能实际控制,而且为了安抚各大部族,更是舍弃了许多华夏传统,引入佛教作为国教。
因此,关中小朝廷,造成了诸多思想上的混乱,同时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是一盘散沙,从来没有形成过稳定和有效的统治局面。
但关中朝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关中世家的延续,这就使得整个关中地区,形成了胡人、西域人种、盗匪、世家并存的局面。
玄甲军在接手之后,为了要理顺其中的关系,不得不持续征战了几年,对其中各方都进行了打压和虚弱,最后才派来了官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消化。
而当幽州派去的年轻官员,开始梳理关中局面的时候,在蓟县,持续了三年的编撰之事终于告一段落。
随后,一部科举大典横空出世。
说是大典,其实还是延续了之前陈止的几部著作,其官方的正式名称,其实较为普通,无非就是一些过往书籍的修编而已。
只是在陈止的影响下,这一部大典中却并非只是儒家、玄学,还包括了其他各家之说,其中占了较大篇幅的,主要就是四家,乃是儒、墨、法、道这四家,只不过里面自是都接受了改造,掺入了很多陈学思想。
对于这些变化,不少人都有察觉,更有许多有识之士,从陈止的这个举动中看出了他的一些想法和志向。
很快,陈止又宣布,自己将在下个月的月末,进行一次讲学,讲解科举大典中的一些疑难。
此言一出,迅速传遍各处,尤其是北地各处的学子、文人、士人,先是惊讶,跟着变急急忙忙的朝着蓟县赶了过去,因为他们十分清楚,那科举已然是足以改变人生的大事,而其中所考,就是陈学内容。
若说世上何人陈学通透,难道还有超过陈止的?
得其指点之后,只要能领悟精髓,这科举的时候写出来,难道考官敢否决,还不是一条通天大路?
于是发展到了后期,甚至波及到了南边,很多江左士族也蠢蠢欲动。
不过,比起这些学子士人,江左朝廷考虑的问题就有所不同了。
“如今看来,冠军侯所求,或许并非是权柄,而是那名望啊。”王导在琅琊王面前说着,做出了判断,“如今他一统北地,却大兴学说,想来是更加看重陈学传承,王上何不在登基大典上,将陈学纳入官学,此举当可让冠军侯大悦!”
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玄甲隔江注视,江左走马观花()
江左朝廷这三年以来,亦是混乱不已,最近靠着北地的威胁,令江左各方势力不得不抱团,这才算是稍微换了一口气来。
而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就是王敦入荆,以及关中小皇帝东来。
王敦入荆州,在事实上分裂了江左的政治和军事势力,而且他还不满于现状,想要靠着荆州根基,东进健康,掌握事实上的朝政。
不过,在这一点上,王敦和琅琊王氏的本支似乎有了矛盾,至少在朝廷上,王导是着力维护琅琊王权威的领军人物,甚至在明里暗里还主导了对王敦的削弱。
如此一来,却也令朝廷和王敦之间的矛盾越发激化,双方虽然明面上还是整体,但朝廷内部的很多人,都很清楚,这王敦反叛,兵临国都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里面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根据,居然还是当年陈止的那篇文章。
而且随着赵国与关中破灭,北地近乎一统,陈止当初的那篇文章,在南方江左之地,再次流行起来,掺杂着诸多陈学家的看法和主张,在南方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习和批评运动,这对于陈学在南方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甚至连荆州王敦,都不得不思量此事,找来了荆州的几位有名的陈学家,让他们分析局势,判断情况,以及此时北地大乱的情况下,是否是和动兵。
要知道,自从王敦在荆州站稳之后,他并非只盯着东边的江左,北方赵国占领的司州地界,以及西边的蜀地,同样也被他觊觎,并且先后出兵西征北伐。
只不过,入蜀之路着实不易,这西征多有不顺,而北伐路途却较为顺畅,那北地的百姓沦入赵国之手后,生活困顿,多受压迫,实际上是期盼汉家正统能打回来,让他们重回旧日时光的。
因此在王敦的兵马北上的时候,这沿途的坞堡也好、村镇也罢,都是竭尽全力的相助,自是进境顺利。
只不过,王敦北伐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收复旧地,而是为了巩固权势,获取政治资本以及北伐的光环加成,因此稍有起色之后,却又担心因此引起石氏的注意,集中全力反攻,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失去这收复失地的名头,于是便停下兵马,不再北进。
同时,为了增强实力,也为了杜绝后患,他有下令,在被他征伐的北地土地上,将百姓全家迁徙过来,尤其是男丁、壮丁,更有很多人被强制入伍,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很多原来心存幻想的百姓彻底失望、绝望,很多坞堡之主,也看穿了王敦的真面目,开始反抗。
因此,王敦的北伐,只是明面上好看,背地里反而在消耗他的实力,牵扯了兵力,让王敦一时之间,反而抽不出时间东进健康,威逼朝廷。
另一方面,随着关中朝廷的败亡,原本在关中登基的太子,在张氏的帮助下,从关中一路逃亡,最后居然抵达了江左,由此闹出了诸多风波。
如果说王敦是江左朝廷内部的军事威胁的话,那么这位小皇帝对于江左朝廷而言,就是在政治上的一次重大挑战。
因为按照正统的观点,虽然这位太子年纪还小,但他毕竟先皇的嫡长子,乃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就算继承的过程存在瑕疵,但在法理上是不容置疑的。
他的到来,一下子就让原本被众人推上前台的琅琊王地位尴尬起来,因为一直到现在,琅琊王都依旧保持着王爵,并没有更进一步,只是不承认关中所立之皇帝,还遵从先皇年号。
过去关中小皇帝离得远,代表的也是北地勋贵的利益,被两王掌握在手中,因而应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格局,下达的政令、政策,都是损四方而肥关中,切实威胁和损害了江左士族的利益,他们马上就推出了琅琊王,组建了江左朝廷用以对抗。
但现在三王势力崩溃,他们的人都沦为阶下囚,被送去了幽州,那小皇帝却千里迢迢的送上门来,这明摆着就是一个好傀儡胚子,江南世家哪里还会放过
要知道,琅琊王虽然代表了江左利益,但真正亲近的,还是北地士族,是那些随同他一起南下的士人代表,这对于南方世家而言,其实居于劣势。
两边的矛盾,早就已经显露出来,只是因为南方士族没有更好的选择,才会选择隐忍,慢慢配合琅琊王府的改制。
现在既然来了个关中小皇帝,那情况当然就不同了,马上就有一群人拿出正统说辞,要侍奉这位皇帝。
这种情况下,琅琊王的势力集团怎么可能让他们得逞?
双方难免展开一场政治斗争。
一方面是本土势力,一方面是实权派系。
作为本土的南方士族,有诸多优势,而南下的琅琊王派系,却也有着北地幽州的名头,一时之间双方僵持起来,斗争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最近终于慢慢有了分明的局势
王敦居然摆明车马,说是支持琅琊王,并且发出了劝进之言。
如此一来,江左士族便不得不退让,毕竟幽州玄甲是厉害,名头可以吓人,但那王敦兵马身处江左腹地,好像是一个人时时刻刻拿着一把刀,对着江左士族的腹部,一个不好,直接捅穿了,谁个敢挑战?
于是,在这种诡异的气氛中,琅琊王的登基大典,居然就这么堂而皇之的被计划出来了,预备要在十月份登基,次年改元,如今算来,已经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
但是当前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没有解决
“便是冠军侯如何看待此事!”
王导趁着最近有关北地的消息足够多,很干脆的将这个问题摆了上来。
“当下这江左暗流不绝,还有许多人并未死心,想着在大典之时再有动作,但若是冠军侯承认了您的地位,那么便是真正万无一失了!如今无敌玄甲陈兵大江对岸,那些江左的世家,也该知道厉害了!”
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阿瞒之志?()
王导提出此事之后,气氛顿时就有些怪异了。
此时聚集在王府的,并非是满朝文武,而是真正亲近和忠于琅琊王的部分官员,简单而言,就是利益相关的势力团体成员。
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从北方南下而来的。
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若是能够回到北地,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只是之前北地战乱,又先后为胡人占据,他们很清楚,在没有足够兵力支撑的情况下,想要返回北方是决然不可能的。
那些诸多胡人、贼匪和叛军,大部分都是不承认朝廷的,不仅立国建制,更多有其他敌对之举,靠着朝廷的名头,亦无法保证安全。
但现在名义上还属于朝廷之蜀的玄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