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人执宋-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臣何德何能。。。”陈本顺依旧有些不自信。
“朕说你可以,你便可以,只要高产作物推行成功,朕会给你连升两级,直接担任我新宋农业部副部长,薪资增加十倍,但是你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朕把这高产作为全部推行到现如今我新宋国的四州十六县!”说到这,姜胤的语气已经变的严肃。
“下官遵旨!”陈本顺这个时候也是看清了现实,陛下是想在新宋国推行高产作物的种子,他有自信在新一轮的播种时节让四个州的农户们全都种上这种新式作物。。。
…………。
第六十六章 红薯和玉米()
海外来的先生就是同大宋本地人不一样,虽然他们说话的口音怪异,可这并不妨碍陈本顺理解他们说的话。
什么生态农业、化肥节约型耕地、可持续发展,这些词,陈本顺曾经连听都没听过,但是一旦当他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他却对这些词表示了高度的认同,他的心里其实一直有这些想法,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说出来,当听了那些海外先生们说的,他才如灵智皆开,大彻大悟之感。
接下来的半月时间里,陈本顺吃住都与那些海外先生们在一起,交流和探讨,知识和灵感的碰撞,陈本顺对天时的掌握非同常人,海外先生们对地利的掌握也超乎陈本顺的想象,二者联手,陈本顺觉得在农业一途上,他真是突飞猛进。
接下来的一个月农忙前的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陈本顺便和整个农业部在新宋国的四州十六县推广皇帝陛下钦点的农作物。
红薯和玉米,这两样作物陈本顺曾经连听都未曾听说过,但是在那些海外先生的口中,那可是能改变新宋国粮食产业结构的伟大作物。
“亩产至少一千斤。”这是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亩产一千斤,这种东西在陈本顺眼里简直就是不可思议,这世上能在一亩地上种出五百斤的作物,陈本顺可能都要惊叹了,亩产一千斤,这种话说出来也不怕闪着嘴巴。
但是那些海外先生们显然都对陈本顺的质疑不屑一顾,他们曾经喝酒的时候向陈本顺透露,在他们海外,红薯和玉米亩产三千斤的比比皆是,如果施肥勤快些的话,五千斤才是正常的产量。
亩产三千斤和五千斤,这种事情仿佛像是在痴人说梦一般,但是看到那些海外先生们一本正经的表情,陈本顺又真的有些怀疑了,难道这世上真的有如此高产的作物?
就在这种怀疑中,陈本顺和海外先生们开始向四周十六县的百姓们推广种植红薯和玉米。
多亏了姜胤从现代运过来的数十万吨粮食,沧州的粮食经过半年时间的发展不断朝周边的乡县溢出,使得青州、德州、棣州也都不再缺粮,米粮的价格也降得很多,在不缺粮的大环境下,农户听说官府要改种新粮,而且免费提供高产良种,便纷纷接受,开始转种红薯和玉米。
选择杂草少、盐碱轻的沙质土壤,春季精细平田整地,结合春翻每亩施秸秆,农户们按照海外先生的要求开始种植红薯和玉米。
海外先生们还赠送了农户们一些化肥,他们要求农户每家都单独选出一亩使用他们提供的化肥种植,看到夏收的时候,这块地上生产的红薯和玉米会有什么差距。
三月底,播种开始,根据海外先生的要求,苗床建造采用火炕育苗法,苗床面积一般以一丈较适宜,也可根据用苗量确定苗床的大小。地点必须选择在避风向阳的位置,苗床坐北向南。
种地上的事,陈本顺凭借的是经验,而海外先生们则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名为‘科学种植’的方法。
播种、育种、护种,这套科学种植方法对每一个种植红薯的步骤都有要求,播种时就要求将精选出的种薯竖立于床面沙土上,播种量为三尺五十斤,平均一个正方尺内播十个个种薯,然后,把用沙子覆盖在种薯上,沙土要高出种薯顶端三分尺,上面盖上农膜,保温保湿。
对于玉米的种植更是讲究,首先播种深度要合适,一尺左右的深度就可以,播种过深会造成出苗慢,苗弱,如果浇水太大,则会出现出苗很差,造成缺苗。
然后玉米还需要及时浇蒙头水。播种后要及时浇蒙头水。如果播肥量过大不及时浇水则极易造成化肥烧种,导致严重缺苗。浇水要适量,不能浇水太大,大水漫灌易形成田间积水导致出苗速度慢、苗黄、甚至会造成严重缺苗。尤其是播种偏深地块,更要控制浇水量。
陈本顺对这些育种新法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曾经他本以为自己在农业一途已经做到了极致,可是看到那些海外先生们种地的方法之后,他才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这些海外先生对于农业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们说这陈本顺各种不懂的知识,讨论着各种土地含量的问题,再对农户们的种植方法评头论足,从他们的语气中,就能听出他们心中的那股子不屑。
海外先生们是骄傲的,陈本顺不知道他们的骄傲是哪里来的,不过当事实没有出来之前,他也不敢轻易否认他们的这种骄傲。
亩产一千斤,这是陈本顺心中的一个结,如果在夏收的时候,真的能收货这么多的,他愿意立马向这些海外先生们拜师,他希望学习到更多的农业知识,为此他甚至愿意下大决心学习写字。
四十五岁的陈本顺,又回到了二十岁时的渴望,他渴望着早日见到田地里的产出,渴望着更多关于田地的知识,渴望着成为一名有着更高水平的农人。
于是在各个乡县种植过玉米和红薯之后,陈本顺每天都要下乡查看这些作物的生长进程,红薯发芽了,记录;玉米茎长出来了,记录;红薯开始结出小马铃薯根茎了,记录。。。。。
总之,在田地上红薯和玉米这两种作物发生的任何变化,陈本顺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了下来,他也开始慢慢开始从识字到会写字。
后来为了更方便的观察和记录高产农作物的生长变化,陈本顺自己也包下了五亩田地,这五块地也种满了玉米和红薯,他每日都到田间地头去观察这些作物的生长情况。
沧州作为中国典型的北方平均海拔城市,是种植红薯的极好地点,在沧州各乡县,红薯的生长情况也颇为喜人,仅仅半个多月,拳头大的红薯块就已经基本长成,玉米的生长发育慢了一些,不过因为天气不错,长势也还可以,整个新宋国的四个州县,所种植的数十万株高产作物都纷纷有了成果。。。。。。。
第六十七章 亩产三千斤!()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农业亩产不断提高,中国农业种植的产量也在不断提高,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据李悝对战国初年魏国农产量的估计,一亩地普通年景可产粟一石半,折今亩产九斗。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凡受郑国渠水灌溉的土地,每亩可收一钟。一钟是六石四斗,折今亩产三石八斗四升。到了汉朝时亩产三石粟,是汉代文献公认的。。。。”——摘自《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按照历代的粮食种植文献,后世的史学家大概得出了中国历代一亩土地的粮食产量。
战国前期亩产粟205。8斤;战国后期亩产粟247斤,菽亩产232斤;汉代粟亩产281斤;豆亩产264斤;魏晋南北朝维持着亩产3石的水平;唐代亩产334斤;宋代亩产309斤;元代亩产338斤;明代亩产346斤;清代亩产367斤。
以上所有产量为所有粮食作平均计算,并且是每亩年产量。
在沧州,小麦是种两季,陈本顺一季大概收货三百斤,一年一亩的收入大概是六百斤,这种产量在民间那绝对算的上是高产中的高产。
就连陈本顺自己也曾经以为,一亩地,除非是黑土,否则是不可能种出超过六百斤的粮食。
不过当高产作物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他慢慢开始觉得自己曾经认为的就是一个笑话。
姜胤对四个州县的农业种植很感兴趣,这段时间他不停的开车在周边的四个州县走访百姓,一方面普及一些种植高产作物应该知道的基本农业知识,另一方面询问他们对当地官员的看法,和对政府一些制度的评价。
姜胤贵为新宋皇帝,可是他行事的风格却与历代的皇帝大相径庭,古往今来,只要是身为帝王者,那绝不是寻常百姓轻易能够见到的,即便是下乡走访,那也是事先选好的百姓,选好的官员,选好的地点和时间,才有人能够有幸见到真龙天子。
不过姜胤倒是丝毫没有受命于天,凌驾众生这方面的觉悟,他整天就坐着吉普车,带着两辆车的保镖,然后就随机到处下乡走访,越是贫穷衰败的地方,他去的也就越多。
这些也让他看到了不少新宋国的阴暗之处,通过走访,顺藤摸瓜的抓到了不少贪污腐败的官员,还有各种地方保护式的制度,对于这些违背新宋国宪法的人和制度,姜胤也没有丝毫手下留情的意思,只要发现有贪污腐败的官员,一律革职查办,并且永远不能再进入新宋国官场,一旦地方性的霸权制度被发现,那么地方施行霸权的地主或者是权贵都要被押入鸿胪寺,等待中央法院审判结果。
就在推行高产作物的这一段时间,姜胤就罢免了十四名贪污官员,扫平了三个名震一方的地霸权贵,姜胤明君的称号一下子在新宋国国内传开。
整个新宋国的社会风气也是为之一振。
原本还有不少新宋官员准备享受一下地方权贵的进贡,一看姜胤的态度如此坚决,也是悄悄把想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
通过不停地严肃纪律,打压贪污腐败,平定地方霸权,新宋国原本稍稍有些偏向安乐享受的航道又重新驶回了正规。
在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