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恐怖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共党史-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纲领是将具有独立性质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人民共和国所有,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劳动人民的合作经济;实行“节制资本”的政策,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文化纲领是发展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同时,还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领导权和发展前途等有关重大问题的全面论述。这一科学理论,粉碎了国民党在政治思想方面向党发动的猖狂进攻,并成为引导中国人民自觉地在复杂环境中不断前进的旗帜,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形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的理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的发表,表明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政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发展而达到成熟。
  (二)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
  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坚持自卫原则,在军事上进行了部署,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在陕甘宁边区,打退了进犯的国民党军队,并解放了绥德地区的五个县,使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在山西,抗日新军在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奋起抵抗,粉碎了阎锡山晋绥军的围攻。1940年1月,整个晋西北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在太行区,八路军一举消灭了朱怀冰部两个师的大部,痛歼了石友三部6000余人。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后,中共中央立刻派朱德、萧劲光、王若飞分别到洛阳和宜川秋林镇同卫立煌、阎锡山进行谈判,同他们达成停止武装冲突,划定驻地、分区抗战的协议。至此,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三、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倾向。其主要表现是:忽视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把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估计为“马日事变”,认为国共合作已经破裂或很快破裂,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产生了动摇;不注意争取中间阶级,反顽斗争超过了自卫原则,不讲策略。这种倾向严重地妨碍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对此,党中央多次作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的决定和指示。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3月11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论政策》的党内指示。党中央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形势,从中日民族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出发,认真总结了过去各个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以来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它包括发展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等。发展进步势力对于坚持和发展阵地,巩固工农联盟,扩大统一战线具有决定意义。它是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力量基础,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也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要发展进步势力,必须同日寇和顽固派斗争并取得胜利。
  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他们因其阶级性的不同,一方面同顽固势力有矛盾,另一方面又不完全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某些政策与主张,但他们都可以同党进行合作抗日,党应该而且可以争取他们作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同盟者。在中国,中间势力有比较大的力量和影响,往往可以成为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他们对于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争取了中间势力,就可以在依靠进步势力的基础上,做到团结绝大多数,把国民党顽固派彻底孤立,取得斗争的胜利。争取中间势力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即要有充足的力量;要尊重他们的利益;要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孤立顽固势力,就是孤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与亲日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有区别的。他们目前还在抗日,仍然采取既抗日又准备降日,既联共又积极反共的两面政策。对此,必须采取革命的两面政策:对其抗日和不敢全面分裂的一面,采取联合的政策;对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一面,采取坚决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把他们孤立在统一战线之中,而不是排斥在统一战线之外。为了对顽固派进行坚决而又正确的斗争,党制定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使顽固势力不敢向敌妥协,不敢举行大规模内战,才有争取时局好转的可能。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所包含的三个方面,是不可分离的三个环节:发展进步势力是基础的一环;这一方针是以扩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根本目的的;它所贯穿的基本政策是既联合又斗争。这一方针,是抗日战争中党对国内各阶级的基本政策,它充分体现了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策略原则、斗争艺术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四粉碎国民党新的反共高潮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引起了蒋介石集团的极端恐惧。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国民党并没有收敛其反共活动,而是把反共中心逐渐转向华中,发动新的反共高潮。
  (一)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
  1940年7月16日,国民党提出了一个所谓的“中央提示案”,要求取消陕甘宁边区及其它敌后抗日根据地;缩编八路军、新四军,限制其防地;八路军、新四军一律开到晋察两省和鲁北、晋北地区,不得越境。对于这一毫无道理的提案,中国共产党当然予以拒绝。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致电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诬蔑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并将国民党“中央提示案”以最后决定的形式提出,要求将坚持在大江南北进行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并强令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
  中国共产党严厉驳斥了国民党的反共诬蔑和无理要求,向全国人民揭露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反共阴谋。同时,为了顾全团结抗战的大局,党表示同意将新四军驻皖南部队移至长江以北。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余人遵命北移,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前进。6日,当部队进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了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我军奋战七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战斗中牺牲。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由军事法庭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事变是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
  我党根据“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国民党的反动暴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月20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同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名义发表谈话,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和进行反共的阴谋,提出取消17日反动命令、惩办祸首等12条解决办法。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在重庆也展开了猛烈的反击,揭露和抗议国民党的暴行。我们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广大人民和民主党派,以及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宋应龄等联名打电报愤怒斥责蒋介石。很多中间派人士,也转变了态度,支持我党的反击行动。蒋介石集团陷入了空前的孤立。1月28日,新四军的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并将该军扩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共计9万余人,继续坚持长江南北的抗日战争。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并没有达到削弱共产党的目的,反而使自己陷入空前的孤立。
  (二)制止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军民开始对日反攻作战,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时候,国民党顽固派却采取避战观战的政策。他们一方面希望依靠英美苏的力量来取得抗战的胜利;另一方面,力图加紧削弱和消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以便在抗战胜利后继续维持其独裁统治。1943年3月,国民党出版了以蒋介石名义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一书,鼓吹法西斯主义,歌颂封建主义,公开提出既反对共产主义又反对自由主义的主张,并暗示在两年内要消灭共产党和一切革命力量。5月,国民党顽固派利用共产国际宣布解散的机会,制造反共舆论,叫嚷“马列主义已经破产”、“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要求“解散共产党”、“取消陕北特区”等。在大造反共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