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校园民谣志-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牵裁挥辛四歉鐾竞蜕蚯斓南ⅰ!�
为了找到沈庆,发动了很多朋友关系,打了一圈电话之后,几乎所有当年与他联系紧密的人都已经失去了他的音讯。如果偷个懒,找不到也就算了。但作为一本与校园民谣有关的书,不把沈庆找出来似乎说不过去。这就像有人想写桃园结义三国列传的故事,却满篇不提诸葛亮一样难堪。
最终找到他的电话是从一个与这个行业没有任何关系的朋友那儿。此人是曾供职于沈庆在“听听365网”时期的设计师,后来又跟随他一起到了广告公司。朋友告诉我说,他在河北保定!然后给了我一个保定的手机号。
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沈庆离开了从大学以来从未离开过的北京城……
1989年9月,沈庆从四川乐山市考入了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了一个与农业毫无关系的专业—工商管理。那年他19岁,写了《寂寞是因为思念谁》这首本来并不是什么歌词,后来逯学军谱了曲,被景冈山和巫启贤演唱后,传唱一时的作品。
那年他和徐绍斌在草地上唱歌,住在农工大附近的郁冬和他在草地相逢。(徐绍斌是沈庆的大学同学,绰号大傻,后来在“字母唱片”出了一张专辑)。那年逯学军循着他的吉他声推开了他们宿舍的门,沈庆在弹,徐绍斌在唱,彼此惺惺相惜,“农工大三杰”就此相遇。
在没接触他本人之前,因为他的作品,一直认为沈庆是个感性的人。各界的评论纷纷把他的作品和高晓松的作品放到一起比较。黄晓茂在接受外界采访时,一再提到因为有一天听到了《青春》这首作品,才有了做《校园民谣》的冲动。此后《校园民谣1》一出,大家的目光立即被老狼磁性的嗓音和高晓松故事里点滴的校园记忆所吸引,《青春》却退到后面,成了校园民谣爱好者口中的经典……比较众口一词的说法是,如果说高晓松在歌中放大了自己的感觉,沈庆便淡化了它。沈庆给我们的似乎是一个更近于真实的创作。
沈庆(2)
第一次听《青春》这首歌和现在再听,有两种不同的心情。也许真的是因为我也快三十了,有了像黄晓茂当年一样的心境。从“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变成了“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紧紧依偎,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沈庆曾说过《青春》这首作品真是无意间写的,没什么背景。一句歌词符合你的心境就变成另外一种情感,可能跟作者的生活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确,境由心生,相同的歌被不同的人听到,会有不同的感动方式。
沈庆少年时代便熟读唐诗宋词,曾多年学习中国传统书法,十五岁拥有第一把吉他,十七岁开始尝试词曲创作,痴迷于金庸的武侠世界,曾受罗大佑音乐的深刻影响。如果单从这些来看,他其实更应该感性一些。但在和他当年朋友的交往以及为了这本书考究《校园民谣》系列出炉的过程中,沈庆原来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起先开始模糊,后来便渐渐地清晰起来,最终觉得,沈庆应该是个理性大于感性的人。
沈庆是个实干家。据说沈庆的家庭在乐山有一些实力,哪方面的实力不得而知。只是当年的朋友觉得他比一般的同学钱多一点。当然也没多多少,不过至少有个电饭煲能为杨丹涛炖一锅红烧排骨——这在当年算是很奢侈的了。
沈庆的社交能力很强。说来那时候真正有文化气氛的学校根本就轮不上农工大,应该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但沈庆舍得出去跑,各个大学里都去联络。原来农工大就有艺术团,归在学生会文娱部。沈庆很快就和学生会的人混熟了,不太长的时间就接管了艺术团,任团长。他以社团的名义广泛地和各个大学联谊。到后来几乎各所大学里都有他的混得挺熟的哥们儿。逯学军就说过:“我当年都是跟着沈庆出去玩,他们都跟沈庆熟。”
除了各大学,沈庆和当年的音乐圈也比高晓松、老狼他们要熟很多。甚至可以说,高晓松是被沈庆带入这个行业的,然后才有了老狼。其实也没其他原因,只是沈庆勇于拿着朋友们的小样,在谁都不认识的时候就跑到唱片公司去跟人推荐。最早的,传说中的那盘深圳先科做的专辑就是由沈庆牵头做的,那里面有他的六首作品。
1993年大学毕业时,沈庆进入大地唱片从事企划工作,直接参与了造成强势震撼唱片市场及文化领域的《校园民谣1》之幕后工作,《青春》和《寂寞是因为思念谁》亦收入其中。1994年3月,刘卓辉和黄晓茂另组字母唱片,沈庆继续跟随。
真正在音乐方面开始大显身手应该是从他进入字母唱片后开始的。沈庆在字母唱片的时候把依旧是自由身的当年的哥们儿都拉了进来。当时有人要做《没有围墙的校园》那盘专辑,因为那里边收的都是北大的作品,他们就找杨丹涛。沈庆正准备在“字母”大张旗鼓地干,他凭借和朋友的友情,打电话给杨丹涛,威逼利诱:“哥们儿,你到底是卖给我还是卖给他们?”杨丹涛当然说:“卖给你,当然卖给你。”为此,沈庆专门跑到成都去给杨丹涛送钱。那会儿正是杨在成都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两千块的版税无异于雪中送炭。
在字母唱片,沈庆接触、实践唱片业内的各种工作,并于1994年年底正式担任了制作人,录制逯学军、徐绍斌等的单曲。1995年6月,沈庆与字母唱片签订歌手合约,录制推出单曲唱片《岁月》。7月,为字母唱片首张合辑《一切会好》制作包括同名主题曲在内的六首歌曲。9月,与北京京文音像公司签下三张唱片约,并与字母唱片保留其艺人经理合约。1996年10月18日至次年的1月21日,沈庆在北京音研所及国际台录音室录制了首张个人专辑《这么多年以来》。1996年,他以制作人身份录制了李煜首张个人专辑《全心全意》。
直到《校园民谣1》出版三年后,也就是1997年4月,他的第一盘专辑《这么多年以来》才得以出版。
沈庆(3)
专辑出版的时候,沈庆其实早已离开了字母唱片。字母唱片没能留住黄晓茂,他自组了风行唱片,制作了老狼的个人专辑《恋恋风尘》。“字母”也没能留住沈庆,沈庆这回没有跟黄晓茂去风行唱片,而是到了赛特文化。
1994年到1996年两年间是沈庆音乐工作的黄金时间。此后他便逐步偏重于自己在大学的本专业,成为一个专业的经理人。沈庆最后与音乐有关的工作是1999年。那年他监制了台湾喜马拉雅“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系列”中国大陆部分的制作,同年还为BMG歌手纪如的唱片创作歌词《你累了吗》、《追随》等。之后在公众的眼中,他就再也没有作品问世。之前,1997年8月,沈庆参与何静专辑创作,写了《旷野精灵》等六首歌词,1998年制作电视剧《二马》全部音乐创作歌曲若干,其中有歌词《最爱这一天》。《最爱这一天》是沈庆最后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
个人觉得沈庆的词作好于作曲。高晓松的《同桌的你》出来后,一时间,各大高校的音乐创作者热衷于创作“3、6、8”拍的音乐。沈庆在那段时间创作了大量的此类作品。如果单从音乐的角度说,他写得也不能说不好,只是跟他所写的歌词比较起来就觉得稍逊。沈庆歌词中那种大气的感觉,要远高于同辈的其他校园歌手。比如《对镜梳妆》里写六十年的感情,比如《岁月》中回眸青春的一份依惜和一份成长的感悟。再如他给那英写的《最爱这一天》中的“从轻轻的指间留住的时间,能从容地面对这秋冬的变迁”。
从一个音乐人的角度讲,沈庆的感情是内敛的。可能相对于其他的音乐人来说,他更为理性一些。从一开始他就不曾满足于校园歌手的作品仅仅停留在草坪上,所以他才会把能收到的小样都收集起来,锲而不舍地往各个音乐公司送。放到现在来说,沈庆一定会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经纪人和一个很好的策划人。
忙!自从我和沈庆联系上以后,这是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手机的铃声变成了他现在所在公司的广告。他现在在保定一家做数字电视设备的集团公司里担任副总裁,不过他的身份是与这家集团公司合作的一家美国公司派驻的美方经理。沈庆同时也是这家美国公司在中国的总裁。公司做得很大,相同的项目同时在江苏、浙江开展。不过因为保定是这家美国公司的第一个合作城市,所以他近一年都在保定。
沈庆离开音乐与他的爱好有关。并不是说他不热爱音乐,而是说他在热爱音乐的时候,更喜欢一种事业上的成功。就像逯学军说的,他更喜欢成事,喜欢成功之后的感觉。
回首往事,沈庆说:“那段日子已经离我很远了。我现在根本就想不起来第一次卖歌卖了多少钱,也想不起来很多与校园民谣有关的重要的事情发生在哪一天,连发生在哪一年我都已经模糊了。可能在个体看来是激烈的事,放到一个大的生存状态中来看就已经很平淡了。在生活中我们没有办法把自己激烈的感情去夸大,去影响周边的人。某些事情,当时觉得很重要,但相对于人整个的一生来说,也会渐渐变得渺小。”
踏踏实实逯学军(1)
逯学军1992年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毕业后服从分配,在天津工业局下属的天津东丽区的一家软线厂上班,身份是大学毕业实习生。
进了工厂后生活很快变得单调起来,不复读书时的多姿多彩。两点一线,上班下班。作为新进厂的年轻人,接受工人老师傅的教育是必然的。工人阶级让毛头知识分子逯学军同志在车间里天天扛电线,滚电线轴,干的全是体力活儿。逯学军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脏得没了颜色的工作服脱掉,进工厂的公共大澡堂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